第D05版:百家争鸣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体现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所蕴含的内容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整体式推进发展、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汇聚现代化建设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深刻内涵为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过程,需要深化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遵循,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进程中,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国家建设。新时代新征程,尽管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人民群众仍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科学概括,体现出了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以更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以整体性为依托,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整体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统筹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以全方位的理念推进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国家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使现代化建设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整体性为依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价值取向,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而且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整体性为依托的理念,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契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举措,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效益,促进国家稳步前行。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实践对整体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实践能够反映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理论。整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领域的推进,而是全方面发展推进,只有从整体上推进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以整体性为依托的理念,这是现代化在发展实践中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一重要价值取向符合现代化建设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合作共赢为担当,彰显现代化建设世界胸怀。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形成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不是单一的,现代化建设要结合本国自身实际才能不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以合作共赢为担当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变,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更需要各国摒弃偏见,加强合作交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为解决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方案,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变化发展的国际局势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以合作共赢为担当的价值取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出的科学总结,中国不仅重视自身建设,同时也积极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润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