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教育传播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恰当地运用新媒体网络,让它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价值,这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一、重视网络新媒体给传播带来的风险
互联网新媒体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个性化、交互性的特征,尤其是虚拟化与数字化特征,使得网络环境对人行为的约束力显著降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阵地——高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的行为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要充分重视新媒体技术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其规范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中,要充分运用好新媒体网络技术,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同时高校应针对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这一新兴的教育载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政治素养
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进程中,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都能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其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从而建立一个完备的现代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现实要求。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况,要对大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从实际需要出发,走在实践前沿,不断充实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牢固的政治信念,并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紧盯前沿,紧跟热点。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着力解决重大问题,成为促进学科创新发展、促进科研团队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运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就必须对新媒体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唯有对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把握,才能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保证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要使它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从教育者的观念和意识上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真正地掌握新媒体技术。在实践中,需要寻找一种适合我们的传播方式,以确保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用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当熟练掌握网络新媒体技术,例如在课堂中熟练使用PPT、线上教学等方式,与大学生形成互动交流。
(二)构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善于使用新媒体网络,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基于新媒体技术所搭建的线上平台,可以对大学生的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提供支持,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知识呈现得更生动、形象,有助于大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教与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或打卡签到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线上平台的存在,大学生和教育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可以在网上进行直接的交流,并能及时地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给教育者和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互动机会,真正做到平等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高尚人格的养成。
(三)提升网络新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
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提高传播的效果,使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新媒体技术平台还能够推送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使大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而且还能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例如,在推广一些比较深或比较新的信息时,可以将对信息的解读一起推送给大学生,便于大学生更早、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或时政新闻。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方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化,与现在的热门话题相结合,既可以让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各大高校都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优化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研究,掌握其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本经验,不仅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全新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为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如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提升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63-65.
[2]蒋百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82-93.(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昊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