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理论园地

山西省文化IP产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化IP产业迅速崛起。文化IP是文化内容经过艺术加工设计而形成的具有原创性、辨识性和营利性的文化符号,文化IP产业是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当今,文化IP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绿色动能”,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西省虽文化资源丰富,但传承和创新能力却有些不足,文化IP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较多问题。本文将分析山西省文化IP产业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文化IP;山西文旅;对策建议

一、山西省文化IP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IP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我国IP行业起步较晚,但自从2008年北京福娃、三星堆等一批优秀文化IP的出现并火爆,国内逐渐形成了融合文化发展的大环境。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旅融合成为各省打造强势文化IP的有效途径。山西省非遗数量居全国前列,存在较多潜在的文化IP资源,文旅融合发展较为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侵权问题依然在阻挠文化IP的发展。知识产权多以虚拟的数字信息、抽象的图片等形态在互联网上传播,其本身的无形性叠加互联网载体的开放虚拟性,使侵权行为辨别难度增加,且互联网信息的获取传播十分便捷,这使得当前市场盗版问题难以根除。不同于传统犯罪直接侵害人身财产权,侵犯知识产权仅需要在互联网复制粘贴转载即可,侵权成本低。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指南》对专利行政执法程序做了进一步细化,但山西省目前还比较缺乏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具体执法操作规则程序,难以精准地识别并有效打击相关侵权行为。
  其次,缺乏优质原创IP形象,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IP。虽然山西省有大量文化资源,但对IP形象的设计研究时间短,重开发轻原创。许多公司在设计文化IP形象时往往倾向于模仿市场上的成功案例,而不去深挖IP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足,同时也难以制作出高品质的原创IP形象。大众对山西的认知仍停留在煤炭资源丰富上,文化IP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另外,山西文化IP在产业链方面存在人才缺口和产业劣势。首先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山西缺乏既对本省文化有深入研究又具备高超艺术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化IP要求地域文化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但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对山西深厚文化底蕴研究不足,而专攻山西文化的学者又缺乏系统性的创新设计能力。另外在文化生产制造方面,山西文创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山西文化产业截至2019年年均增长9.54%,累计增加值1352.73亿元,然而产业结构并不均衡,据相关统计,相比文化服务业占比接近一半,文化产品制造业占比仅不到五分之一,且省内文化制造企业经营业务最广泛的是包装装潢及印刷业务,现有加工旅游产品的文化制造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其加工制造的文化产品普遍有质量低、景点销售价格高、受众群体窄、替代性强、文化内涵缺失等缺点。
  同时,山西在高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方面投入不足。总体来看,山西数字产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许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较东部发达地区明显较少。由于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使得山西经济发展放缓,在教育方面投入较少,人才外流较为严重。人才以及资金的匮乏使得山西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有些滞后。

二、建议与对策

  文化IP的保护,原创和创新驱动的特性决定了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绿色动能。为顺应时代新趋势,推动文化IP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1.立足山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素材来源、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传统文化IP市场潜力巨大,深挖其文化内核,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2.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为文化IP产业链的各环节发展奠定人才基石。山西高校应注重“审美艺术+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复合式教育;文化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服务机制。各方通力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科技人才。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加大普法宣传。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立足山西省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及时补齐补全现有法规中存在的漏洞,同时应开阔视野,放眼全球,参考借鉴一些国际标准,优化知识产权审查、登记、维权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识。
  4.优化文化IP产业链,打造IP生态圈。通过加强与平台、渠道、制作团队、营销机构等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合力,推动上下游环节畅通,打破产业壁垒,节约生产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IP为核心,搭建内容创作、传播、运营、变现等环节,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体系。
  5.构建多元化授权体系,拓展文化IP变现渠道。鼓励IP版权方与动漫、影视、游戏等各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同时与国内国外优秀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并不断完善IP授权、交易、质押等机制,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
  6.创新IP运营模式,培育粉丝经济,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当下互联网新模式,文化IP可以通过短视频、动漫、直播等来丰富IP的表现形式,例如借助抖音政务新媒体、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等进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营销,加强IP与粉丝的连接,打造粉丝社群,促进粉丝消费。
  7.数字技术与文化IP产业融合,实现其全面数字赋能。山西首先应积极面对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深化各地交流合作。其次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省级数字创新平台,打造数字产业核心基础。另外山西省科技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数字经济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推动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对文化IP进行多元化开发,增强用户沉浸式体验;结合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增强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文化IP新业态,提升其产业附加值;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挖掘产业潜在价值,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产业链效益,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促进文化IP产业健康发展。

三、结语

  打造强势文化IP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具有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各省都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以文塑旅。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全国举足轻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备受关注的,因此发展山西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省是所有山西人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勠力同心,在积极推动文化IP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重视目前遇到的问题,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IP。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2]刘静,聂宏兵.分析新形势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陆桥视野,2023(09):58-60.(作者: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韩雨倩 宋建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