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理论探索

理论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刘海霞1,2 王向民1

  摘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遵循辩证否定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也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后得到认识、再实践后再得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同时,每一个实践和认识的循环过程都比之前的循环达到更高的程度。总之,认识的发展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反思、充实、修订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由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而引发的经济危机频频爆发,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直接而残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明显而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工人阶级要完成推翻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建党实践中,不仅指明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革命纲领、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精神等。187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最初以为这是资产阶级寿命的不祥之兆,但后来经济危机的发展与马克思的预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利用国家政权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资本主义反而获得了较大发展。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的变化,对自己以往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并提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进行了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思考,他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在暴力革命之外,还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普选权进行和平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勇于根据实践以及当时的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的,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也要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僵化的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只有随着中国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指导中国的实践。
  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的一面和否定的一面,肯定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发展转化的方面,事物的发展是以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实现的,而这种否定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完全抛弃,而是克服原有事物的消极落后因素而又保留其积极向上的因素。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遵循唯物辩证法。只有不断克服缺陷,理论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比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个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经过修改补充,《共产党宣言》当中关于阶级斗争历史的论述更为准确严密,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史实。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
  作者单位:1.陆军边海防学院基础部政理与政工教研室;2.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