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华祥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布局和智慧创新,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生产力进行调整的需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展现出诸多独特优势,如拓展了新的产业领域,优化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目标。这些特征不仅代表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更新,更彰显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快速建立的不竭动力。
一、坚持探索前沿科技、开拓新兴领域
在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新浪潮推动下,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迅猛发展,生物科技、空间科技等新兴创新领域的发展步伐亦明显加快,形成了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中心舞台。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现代经济格局重塑的决定性影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取向,成为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兴起不仅是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源泉,其内在逻辑同样牢牢根植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现代化产业结构的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产业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柱,映射出生产力革新与发展的轨迹。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面向未来的产业被广泛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它们的壮大与演进直接反映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深度与成效。因此,随着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未来产业的逐步崛起,新质生产力逐渐显现出其带有革命性质的提升和发展态势。
二、坚持提升资源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优化研发载体、资本、技术、人才、基础设施、数据及信息等相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出效益的提升、生产水平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均标志着发展向更高层次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要素组合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同时要素配置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进一步驱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本质性飞跃。因此,构建新质生产力要求高精尖技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实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并扩大资源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这需要加速构建和优化国内统一大市场,并高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通过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拓宽要素配置的范围,还能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产力的提升不能仅仅聚焦于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强调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力,强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种生产力构架重在推广绿色理念、最大化地实现生态价值,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完善运行机制,并彰显系统性发展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特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中,让绿色低碳蔚然成风,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入科学理解。这一概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城市文明研究院自设课题(重点项目CSWM20230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