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兰,被太原文坛誉为太原的“文化现象”,实属不多,开始我不理解,是同行过誉了?
2018年初,不经意间我走进了太原诗词学会桃园诗社,结识了社长赵玉兰。在会议大厅,听完报告的桃园诗人们,聚拥在赵老师的周围,正领学习资料。他们银发苍苍有的儿女搀扶着,有的自己拄拐来,少说也有七八十岁。
我心生疑惑,为什么这把年纪还要坚持学习?
为此我走近赵老师。她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她的家里。在她家的门楣上方“学习型家庭”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不由得肃然起敬。
不大的家里,一间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写字台上、书柜顶层、沙发背后、床边上都摞满了书籍。书柜里看到赵玉兰的著书《往事悠悠》《溪涧兰草》等,眼前这位八十岁老人的著书,仿佛看到了她的生活状态和对文学的那份执着。
她学习的同时,还挑起与同龄人一道学习的重担。2016年赵玉兰老师接任桃园诗社社长,她把诗社当作事业来做。除掌握60多位诗人的信息外,还建立了学习制度,奖励机制和财务账目。几年下来,吸引来许多刚退休的新人,诗社不断壮大。新的问题来了,提升诗词质量是赵玉兰当务之急。
她常常想起36年前刚成立诗社时不堪回首的往事。桃园诗社成立于1988年,那时候的诗人们胸无点墨,聚在一起读段报纸,聊聊天就算学习。遇正式场合最多编首打油诗。不会作诗是当时诗社的渊薮。诗社经历了不会写诗的不堪,赵玉兰老师深谙其中。
时间到了2019年4月,在一次小型会议上,为探讨提升诗词创作,赵玉兰组织了几位诗友,开了一次小型探讨会。想不到,小范围的探讨潜伏着大动作。三个月后,2019年7月在副社长常啸老师的倡导下,第一次拍砖活动在桃园诗社面对面举行。常啸作为主拍,诗人们尝试着全新学习的方法。
几次拍砖之后,诗人们作诗的兴趣和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的愿望空前。他们情愿用自创诗提供拍砖。每月一次自愿出诗请大家解刨,提出见解,大家对诗不对人。他们入木三分,切中要害。面对面掌握了格律诗的韵律和平仄的美妙,了解了意象和诗心,诗家语便自然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这种洗心革面的感受,帮诗人擦去脸上曾经的无知和肤浅。
一次太原诗词学会高难度的征诗,《夏日对雨》五言六韵征诗通知发出后,着实考验了桃园人的定力。以副社长带头组成的组长群,也在发怵从何处下手的问题。诗词主审杨海风首先拿出了韵律格式,提出具体要求,对其难度做了精准分析。几天过去,六个小组的诗是写出来了,但是成堆的问题牵扰着诸位。于是,一场改诗“战役”就此打响。“离题太远”“一字挡手”“《夏日对雨》情多雨少”云云。杨海风老师要求反馈下去,限时交卷。主要审核像一根线拽着各位的敏感神经。
擅长鼓舞士气的赵玉兰老师发话了,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发挥集体的力量把它高质量的拿下!时间过得好快,时近午夜诸位还在屏前……经过漫漫长夜,经过大家的努力,经过193次推敲,27首五言排律出炉了。
经历这样的锻打使作诗水平有了空前提升。在一次午餐中,赵玉兰拍着胸脯说:“现在谁还能说我桃园诗社的诗写得不好!”经历了风霜雪雨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足以收获岁月静好,这是人生的豪迈底气!
2022年11月这位84岁高龄的赵玉兰老师摘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百姓学习之星”的桂冠,迎来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在2022年、2023年相继推出1800多首的《桃园雅集》和《桃园雅韵》姊妹诗集应运而生,今年继续推出第三部《桃园雅颂》诗集,迎来了诗人创作的高峰。
副社长吉学斌老师引荐十二位豆蔻年华的高中学生,一群生机勃勃的青年人加入老诗社,犹如虎添翼,为传统诗词传承助力。这一新鲜事物必定在山西诗词界有着重大意义。使这个从来就没有断过的文脉,一代一代承袭下去。
36年来,这片希望的沃野里,赵玉兰如期看到老树新芽,繁花锦簇,人才辈出,收获丰盈。
范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