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理论探索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转型

  

庞兆潭

  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汉唐以降趋于完备。直到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重新定义了君民之间的关系,推动民本思想走向顶峰。在封建社会中,民本思想并未发挥主导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其进行守正创新,推动其完成现代转型,使其焕发出强大生机。
  关键词: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历程;现代转型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夏商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畏惧或崇拜被统治者利用,通过开展迷信活动,神化了王权,巩固了统治。周朝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统治者开始重视民众并提倡“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由此民本思想随之产生。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是“尽心于民,勤政无逸”,三是“以民为监,顺乎民心”,四是“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五是“禁止虐民,保惠庶民”。
  春秋时期,孔子开始关注到君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倡导仁政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借此阐述了民众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如同船,百姓如同河水,百姓既能支持君王,也能推翻其政权。
  西汉初期,贾谊也强调了群众的作用。他谈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受民本思想的影响,汉文帝和汉景帝意识到民众的作用,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以此来减轻农民负担,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唐朝时期,唐太宗认识到国家繁荣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由此提倡“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并采取相关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两宋时期,程颐、程颢推崇民本思想。对此,“二程”提出了“以顺民心为本”的主张。
  明末清初,受西方文化影响,涌现出众多先进思想家。黄宗羲强烈抨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王夫之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思想,认为在国家的治理中应该对官吏从严,对百姓从宽。顾炎武还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型
  孟子曾提出“一治一乱”的历史周期率。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这一“怪圈”呢?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没有止境,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艰难地探索,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创新。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他在民权主义中指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民生主义中提倡“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政策,均体现出他对人民一定程度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使民本思想更具科学性和人民性,并推动其向现代转型。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有关民本思想的观点,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服务观等。他还提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既在理论上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又不断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只有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才能助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结语
  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正是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并随之发展而来的。如今,伴随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型,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也使得国家的政策和举措更加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毛卫娟.贾谊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5):20-21.
  [5]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1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