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敏仪
摘要:延安时期,党将红色音乐文化作为对工人、农民和军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蕴含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凝练了那个时代人民英雄的精神气质,同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用红色音乐文化切实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延安时期;红色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延安时期红色音乐文化概述
延安时期是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红色音乐文化是从红色文化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中延伸而来的一个分支。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先进文化。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从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为我们留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音乐文化。长征胜利后,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红色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展现出崭新风貌。
第一,从思想内涵来看,延安时期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秧歌剧《兄妹开荒》对劳动生产进行赞美,歌颂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用形象生动的音乐作品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从而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延安文艺工作者把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改编的歌曲进行艺术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东方红》并传唱至今。第二,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陕北地区地域特殊,自然条件优越,造就了粗犷豪放、率直真挚、热情奔放的乐风。在延安期间,任光创作的《打回老家去》、张寒晖的《军民大生产》等,生动刻画了陕北人民淳朴热情、勤劳坚韧的本色,情感强烈、风格独特,展现出无限的艺术吸引力。
二、延安时期党利用红色音乐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诞生并发展于革命战争的大背景之下,体现着明显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党利用红色音乐文化对工人、农民和军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
延安时期,为正确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工人群众,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不少与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红色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表现了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有志气、有骨气的新中国工人阶级形象,唱出了工人阶级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延安时期,党在农村地区通过红色音乐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使农民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如《农民谣》就表达了农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翻身道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这一时期的歌曲旋律简洁,歌词通俗易懂,让人们能够充分理解歌词的意思,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延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为激发军队斗争精神而创作的音乐,如《胜利进行曲》激发了军队坚持抗战,抗战到底,反对妥协和投降的抗战热情。还有一些反映军队爱民和军民团结一心争取革命胜利的歌曲,如方韧创作的《保卫大西北》、杨中行创作的《保卫根据地》。
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教育、激发民众抗日热情的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延安时期红色音乐文化思政教育的当代借鉴
第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工作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把革命历史同发展实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充实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培育出一批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红色音乐文化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来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和红色文化,能促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以红色音乐文化内容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红色音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红色音乐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它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彰显了文化自信。红色音乐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体现首先在于其生机与活力。新时代需要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以保持其长期的生命力。同时,我们的文艺作品也应紧跟历史发展趋势,确保作品始终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梦婕,王帅铭.红色历史情景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7):45-48.
[2]胡欣婷.延安时期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延安大学,2020.
[3]陈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红色歌舞研究[D].山东大学,2019.(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