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冰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丰富的理论内涵能够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本文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好青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课堂引领、环境熏陶和借助网络开展教育三个维度探究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好青年;逻辑;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形成、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孕育的精神品质,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新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作出的全方位要求,因此,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价值。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好青年的逻辑关系
伟大建党精神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引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青年“有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领青年“敢担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初心使命,在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励青年“能吃苦”,要有奉献精神,敢于作斗争,在艰苦的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吃苦中磨砺意志品质,为实现强国建设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引领青年“肯奋斗”,坚定不移听党话,始终不渝跟党走,勇于艰苦奋斗,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二、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引领
第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师的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积极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构建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元素,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第二,创新课堂授课内容。课堂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课堂中去。通过制定相关特色教材和创新教学形式,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书本中去,通过课堂授课、学生阅读、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系统化、生动化教学,从而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布置相关实践作业。实践是检验成果的最佳途径,有助于增强个人觉悟,巩固成果。因此,要学以致用并落实到行动上,如通过查阅红色史料、撰写调研报告、与老党员座谈等形式,在实践中了解先驱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所做的奋斗,感受其中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坚韧品格等,激励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锻炼能力,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二)环境熏陶
第一,家庭教育。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融入到家风传承中去,如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可以受到英雄事迹的熏陶,学习先辈们勇于奋斗的精神。第二,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能够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力度,如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海报、校园广播等等,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此外,也可以举办相关活动,如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演讲比赛、微课堂、短视频拍摄等等,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从而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第三,社会环境。相关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整治不良社会风气,通过宣传英雄人物的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借助网络开展教育
第一,加强网络宣传。通过有效利用新兴传播媒介,创新宣传方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引领网络内容建设,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上,建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融合多种传播形式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以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力,激发新时代青年对其的认同。第二,加强网络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确保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能够占据公众舆论空间。同时,高校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及时回应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切,进而促进网络舆论回归理性,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三,盘活红色资源。要积极把新技术与红色资源结合起来,如通过VR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红色场所重现出来,打造“互联网+红色资源”的推广模式,在虚拟空间内生动直观地呈现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青年在体验的过程中看历史、读历史、悟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10-17(02).(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