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媒体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要想把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
一、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带来社会思潮多元化
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并成为交锋的主阵地。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随着粉丝文化、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个体意识、社会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复杂的利益诉求使人们出现了多元的价值选择。
(二)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播面临传播渠道及形式单一等问题。其一,在大部分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仍然以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为主。其二,未能运用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数据链、AI智能技术迅速崛起,红色文化传播并没有借机乘此东风。目前,抖音、微博、快手等软件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是在这些媒介中,关于红色文化的话题、音像、图片并不多。缺乏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的功能,无法让红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
(三)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参差不齐
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备个性化、交互性和全时性等特点。在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选择、加工和传播的时代,这可能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首先,大众媒体的发展降低了进入网络传播的门槛,只要拥有网络终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为各种边缘价值观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得红色文化传播面临一定的挑战,有可能被边缘化。此外,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滥用和恶搞现象。一些文化传播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可能将红色文化作为商业噱头,对历史进行夸张或篡改,或对红色文化进行过度包装以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
二、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历史再现: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
新媒体时代传播红色文化应以技术为支撑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传播的方式是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的关键。《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数据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沉浸式体验”,从深度讲解到科技体验,能帮助他们了解很多历史知识。随着VR、AR、MR技术的发展,给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VR能够让历史再现,用遗迹、文物唤醒大家沉睡的红色基因。看着战士们穿过枪林弹雨,看着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艰辛与坚持,这一幕幕历史片段和革命场景让大众被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将红色文化具象化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通过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让人们身临其境,全方位调动感官体验,升华大众内心情感,提升传播效果。
(二)媒介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媒介融合不是多种媒介形式的简单相加与组合,而是指不同媒体之间的合并和交互,以创造新的媒体形式和体验,进而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过程。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速度,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以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壮大红色文化传播阵地。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红色文化传播要善于打破媒介间的壁垒,对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深层整合,优化传播流程,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同时,尝试跨界整合,将红色文化与戏曲、情景剧、舞台剧等有机融合,扩大传播范围,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三)内容为王:引发大众内心共鸣与积极参与
加大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以红色影视剧《觉醒年代》为例,播出期间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尤其是青年观众的青睐。《觉醒年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段历史,艺术再现了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也让人们重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要想“出圈”,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当下实际联系。只有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将红色故事讲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