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蓉
告别了首都,独自踏上回家的旅程。离开月台,步入高铁车厢,车厢内空气洁净清新,一直保持着恒温,还安装了多台液晶电视机,滚动播出节目……
我终于坐上梦寐以求驶向家乡山西盂县的“和谐号”高铁啦!高铁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行驶,穿梭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列车穿过史上最长的太行隧道,进入家乡的土地,我望着绵绵太行山脉,内心充满激昂之感。高铁线——石太客运高铁终于在故乡开通了,它凌驾在上百条巨石桥上,蜿蜒曲折地穿梭在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上。那双尾蛇形状的列车翻腾在太行山上是多么的使人惊心动魄。向外望去,一路风光秀美,满目皆绿,既有置身于山水田园的悠然自得,又有幢幢高楼擦肩而过的现代化气息。
车厢内,袅袅飘来《人说山西好风光》,我的思绪随着歌声飘向远方,飘回到二十多年前……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父亲母亲带着我去北京旅游,从盂县坐公交车到达阳泉火车站,爸爸妈妈抱着我排着队检票上了绿皮火车,满车厢都是废报纸、果皮、瓜子皮……气味怪异让人恶心,行李箱堆满过道,人挤人,地上哪儿都是脚,父亲抱着我一步一挪地到达我们的座位,空气闷热烦躁,挥汗如雨,那个难受劲就别提了。爸爸妈妈一直护驾着我,生怕旅客多挤着我。列车终于到达目的地,难熬的五个多小时总算过去了。
后来听父亲说,这次坐火车已经算好的了,还有自己的座位,而且火车时速比以前提速了好多。以前他们出远门去北京,要从老家坐上客运车到县城,再坐客运车到阳泉火车站,就得四个多小时,车次也就仅有一趟。遇上雨雪天,土路停运,又有急事,没有办法,只能连夜步行百里地到阳泉火车站。上了火车,也没有座位,车厢里背着行囊、拎着箱包的旅客则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背,人满为患,甚至连厕所也挤满了人,行李多的年轻人就从窗户爬,送站的人把行李往车厢里递。火车启动了,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汽笛嘶鸣声缓缓地离开了阳泉火车站,火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城一镇一站一站地经过,开得很慢。从下午六点多坐上火车,到次日凌晨四点多才能到达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这就是老一辈人所经历的出行难,难于上青天。
随着改革开放,晋盂换新颜,经济跨骏马,弘扬忠义文化,山川锦锈,道路畅行。朔黄铁路,穿山越岭筑通途,高神山下,和谐巨龙任驰聘,公路四通八达,延伸三纵五横。穿越桥梁隧道,飞跨际会时空,构成晋东之枢纽,与“环渤海经济圈”交融。
两小时左右,高铁缓缓驶入阳泉北站(位于盂县境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下了高铁,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现代化的高铁站,站前广场中间有一座雕塑,雕塑下面题着“忠义之乡,仇犹故里”,两边的花草争奇斗艳,迎接着游子的归来。抬头又见一列列头部尖尖的白色列车急驰而过。高神山穿梭的高铁动车,贯穿了天南地北,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复兴号、和谐号奔驰其中,过京津、下江南,喜迎南来北往客,共来探寻仇犹故国美。
家乡的高铁之行,让我的梦幻跟现实如此惊人的接近。过去我曾祖父“走西口,闯关东”全凭两条腿,我爷爷所处的时代,出远门要步行几十里到寿阳坐小火车,那年我赴京都学习,还是到百十里地阳泉站坐的普快绿皮火车。而如今情归故里,谁能想到我的家乡通高铁了,谁又能想到家乡小县城建上了火车站。一列列高铁,串起了乡村通达繁华都市的“桥梁”,也串起了盂县人走向四方,引领他们奔赴更美好的未来。银白色的高铁列车呼啸疾驰,宛如一支巨大的彩笔,在洁白的纸上描绘着诗和远方,给山区人民带来自豪、幸福和期盼。
作者单位:国家信用大数据中心北京联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