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普及率的显著提升,其背后的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号召,采取全链条整治措施,从市场检查、产品质量监管到政策落实、宣传引导,力求从源头上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覆盖排查
严查电动自行车市场违规行为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于5月在太原召开全省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工作推进大会,将聚集安全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深入全省各地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维修点和生产企业,结合使用场景,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无死角、全覆盖。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容量、限速功能、防火性能和制动系统等关键安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部分企业和销售点存在销售超标电池、改装限速装置等违规行为,严重威胁消费者安全。太原市6月12-13日已对170家销售网点及161家维修店铺进行彻底检查,不仅纠正多起销售超标电池、私自改装限速装置的违法行为,还成功捣毁一家违规回收与二次组装蓄电池的“黑作坊”,进一步强化了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力度。
此外,针对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现象,晋城市市场监管局携手消防、公安等部门,自5月23日起连续开展夜间突击检查行动,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43人次,现场纠正违规停放充电行为9起,并查获1辆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有效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多部门联动
强化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
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中,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不仅以雷霆之势迈出市场检查的第一步,更在后续监管与效果落实上持续发力,构建起跨部门、多环节的协同治理体系。与公安、交通、消防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链条监管。
在生产环节,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环节符合国家标准。与省消费者协会联合召开山西省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座谈会,邀请技术专家与安全顾问深入企业一线,提供现场指导与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升级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从根源上减少安全隐患。
在销售环节,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针对假冒伪劣及网络平台的违规销售行为展开专项打击。通过与电商平台的紧密合作,成功下架并屏蔽了一批违规商家,切断了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流通渠道,净化了市场环境。
针对使用环节,监管部门与公安、交通部门并肩作战,针对非法改装、超速驾驶等顽疾开展专项整治。以忻州市为例,2024年8月在中心城区启动的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对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实施严查重处,有效净化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同时,山西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电动车应当停在安全地点,最好放在小区集中停放点及充电场所。不要停放在建筑物内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更不要停放在室内或者易燃易爆物品周围,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充电时应尽量选择在白天,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发现;充电时间不宜过长,按照电瓶容量大小不同,一般在8—10小时内就能充满;不要长时间充电或者通宵充电,充电器内的电子元件会出现过热,容易导致短路并引发火灾;不要乱拉乱接电线、飞线充电。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劣质充电器,要选择正规厂家的电动车和充电器;不要私自改动电气线路、更换大容量电池、拆除限速装置,私自改装容易导致电线短路、超过负荷等情况,从而引发火灾。要加强日常自查自检,特别要注重对电动车的电线、电路等方面的检查,电池、线路老化要及时更换。此外,《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本报记者王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