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理论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张之莹

  摘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乡村振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到乡土文化之中,培养乡土人才、发展绿色产业,涵养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乡村这片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才能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更上一层楼。只要我们持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融合模式,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队伍的打造,应包括具备技艺传承、技术创新、文化管理和品牌运营等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能够得到传承与弘扬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吸引人才回归。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好帮手。二是要培养当地人才。部分地区在人才使用上忽视了对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导致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被埋没于乡村。三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是“大锅乱炖式”地教育,也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应用。四是要吸引外来人才。乡村经济发展迟缓,基础设施不完善,很难吸引外来人才。因此,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的引进铺路。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
  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是文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打破历史禁锢,彰显出时代价值。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首先活化乡村特色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的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两者深度融合的平台。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跳出传统文化发展的传统套路,拓宽思路,将乡村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现代产业的方方面面。最后,引导村民了解本村历史和文化价值底蕴,培养文化自信,用文化凝聚当地村民,鼓励人人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三、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到乡村绿色经济发展之中
  乡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相互依存”的生态哲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警惕生态破坏,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首先,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的基础,因此,绿色发展理念须贯穿乡村发展始终。其次,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倡导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用化肥、农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造成污染,不利于土地的循环利用,阻碍乡村生态振兴的前进步伐。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倾斜。首先,应加强政策保护。着重扶持农耕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乡土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构建坚实的制度基础。其次,政府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让全社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在乡村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各地区发展方向,加大对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针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但经济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更应给予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
  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
  农耕文化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乡村文化的精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耕文化赋能。首先,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多元价值,不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基础。其次,大力宣传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深入人心。丢失了农耕文化,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灵魂。最后,增强农民的农耕文化认同感、自信感,这有利于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使农民自愿担负起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生成,张紫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 2024,4 (11):37-42.
  [2]赵志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文化产业,2024,(23):43-45.(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