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磊
一、社会加速理论的内涵及其带来的“内卷”现象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时间感知的加速和这一变化对个体生活及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该理论主要涉及三个维度:技术加速、社会变革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对青年学生群体而言,社会加速与“内卷”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群体中,“内卷”的主要表现普遍是对时间的压缩:学生们为了在入学考试和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准备。正如罗萨所说:“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二、社会加强理论下“内卷”现象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技术的加速导致的学生对学习速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技术加速通过改变时间感知和社会期望来塑造青年学生的行为,改变了社会的运作方式和个体的生活节奏。高效率的追求促使青年学生在教育和职业准备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来筛选和处理信息,以保持其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竞争力;社交媒体同样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比较心态。如社交媒体(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的普及增强了比较文化,这种在线比较触发了更激烈的竞争心态,学生会付出格外的努力来获得认可和成功,从而深陷内卷漩涡。其次是社会变革的加速导致学生内在期望与行为模式的改变。这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行为和心态,这种社会与文化快速变化使青年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求自己能掌控的力量,过度的竞争和自我推动成了内卷的重要驱动力,使个体变得越来越陌生和缺乏活力。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使学生产生了自我疏远。在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下,导致个体感到自我疏远的罪魁祸首是根植于资本逻辑之上的社会加速逻辑,自我疏远在青年学生身上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失调、对学习和成就的空洞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处理等,而这种种表现又为青年学生的内卷行为提供了生长环境。
三、社会加速理论下“内卷”现象的消极影响
在加速社会中,青年学生的内卷行为在个体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个体层面上,青年学生的内卷行为引发了一系列身心发展危机。除了最直接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内卷可能会造成个人发展失衡,学生过度专注于满足短期的学术或职业目标,而忽视了个人兴趣的探索和长期职业发展规划。这种单一化的发展路径会限制其全面成长,抑制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后导致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混乱。在人际关系层面,内卷行为会导致青年学生社交能力与情感表达的异化。内卷环境下的竞争可能削弱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使人际关系可能变得更加功利化,而非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这样的关系缺乏深度和持久性,易在无法提供互利的情况下迅速瓦解;长时间的内卷和竞争状态还使得学生在情感表达上变得更加克制或者不自然,影响个人的情感健康,也会使得他们在建立深层次情感联系时遇到障碍。在社会层面上,其消极影响会导致社会运作方式与文化价值异化。社会分工与知识的商品化加深了知识区隔,获得知识成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这削弱了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流动性,扭曲了社会价值观。最后,资本逻辑推动的加速传递着消费主义、及时行乐等观念,这种价值观的偏移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对人生价值的定义趋于狭隘和物质化。
四、社会加速理论下“内卷”影响的消解路径
根据罗萨提出的“共鸣关系”,即强调要通过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双向的、积极的互动来实现共鸣体验,以帮助人们恢复个体与内在自我、他人、社会的有意义的联系。首先要培养青年学生自我共鸣能力。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提供情绪自我管理的工具和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减少由内卷压力引起的焦虑。此外,要增强青年学生的人际共鸣能力。高校应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专门的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教授有效的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在人际互动中建立更深层的联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最后应提高青年学生适应社会加速的能力。应充分利用科技加速带来的正效应,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高校与社会、市场三者间共建、共享、互补的公共知识资源库,使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市场需求去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路径,避免职业道路的高度竞争化与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同时,学校、社区以及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与评估信息来源与各种社会现象,让青年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竞争与成功的定义,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内卷)时,能够自主的分析其背后资本主导的、异化了的价值观。(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