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白璟
摘要: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更是思想与价值的载体。本文探讨了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课程特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提出了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实践路径。通过课程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结合,推动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品分析与社会热点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升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贯彻积极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字摄影与摄像
随着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中,思政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理解。数字摄影与摄像作为一门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课程,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潜力。通过视觉作品的创作与分析,学生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民族文化及公共利益等议题,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的特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一)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特点
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既融合了艺术性和技术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数字摄影与摄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摄影技巧和摄像技术,还强调对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创造。学生在课堂上通常通过实践操作、作品创作等方式,发挥个人独特的表达和思维,展示其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由于课程内容强调个体化的创作表现,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视角。这种高度的学生主体性和个体表达为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能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又能在创作过程中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等思政问题,从而实现艺术创作与思想教育的双重目标。
(二)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潜力,能够通过影像作品有效传递价值观并体现社会责任感。作为视觉艺术形式,摄影与摄像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通过摄影作品,学生可以反映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表达对社会公正、环保、民族文化等重要议题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拍摄与摄像的实践,探讨如何表现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变革以及传递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影像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人文价值与社会责任,进而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责任感。这样,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通过艺术创作深入渗透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
二、课程思政在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设计与思政目标的结合
在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的设计中,融合思政目标是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首先,课程内容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进行摄影与摄像创作时,能够自觉地遵循正向的价值取向,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分析历史和社会事件的影像作品,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术技巧,更能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伦理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选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其社会价值和历史背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影像表达对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等议题的关注。此外,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摄影与摄像作品的创作与当下社会发展相联系,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
(二)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
在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分析和艺术解读,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摄影作品背后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例如,通过分析经典的社会纪实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影像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历史事件、社会变革等主题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摄影作品如何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变迁,并传递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摄影技术和艺术技巧,还能逐渐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意识到作为影像创作者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在实际的技术实践中,教师应强调摄影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激发他们通过镜头反映公共利益、表达社会价值的意识。
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作为一门结合技术与艺术的跨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深刻感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能量,最终实现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雅静.思政建设在《摄影与摄像》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与教学设计[J].文渊(高中版),2020(06):526.
[2]苏亚东,苏紫云.高职院校影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以摄影与摄像技术课程为例[J].互动软件,2022(8):1257-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