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七一示范小学 党岩娟
摘要: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个体面对复杂信息、独立思考和有效决策的关键能力。当前,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对阅读的思考不深、唯教材论或对课文片面解读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与惯常思维的区别在于,批判性思维涉及对思考过程的持续审视和自我对话。虽然人类的理性存在局限,但通过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来克服这些局限是可行的方法。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它可以改变人们自动化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自我质疑和批判是确保理性发展的关键。
一、在阅读中质疑,进行理性且有价值的批判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真正的学习就是带着很多很多问题,到很多很多地方去寻找答案。”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的能力至关重要。质疑是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丰富的词句、精心的布局、结构层次和语法修辞等元素,这些都是学生质疑和批判的良好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质疑文本内容,促进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质疑不仅限于表面信息,还应包括对作者意图、情节安排和人物动机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在教授《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提出疑问,以此为契机,开启一场深入文本、理性且有价值的批判之旅。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个金色的鱼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品,它更是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金色的鱼钩作为文章的标题?它对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文本,理解作者通过标题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二、在阅读中推理,进行深度且有依据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涉及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推理的能力。推理策略是阅读中的重要技能,对实现深度理解至关重要。在阅读中进行推理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原因的推理。逻辑推理是通过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如通过文章情节和人物行为推断故事走向或作者意图。基于原因的推理则是从理论或假设出发,用特定观察证实结论,如通过文章中的因果关系推断角色动机或作者观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结合个人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揭示文章深层含义。推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且有依据的批判。在教授《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与和解。接着,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廉颇一开始对蔺相如心存敌意?他的态度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廉颇态度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在阅读中决策,进行新颖且有力度的批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决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浏览,而是思维的碰撞与深化。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提出一系列具有争议性、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这些问题或情境可以涉及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审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为了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如何启发个人生活。在教授《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阅读转化为一场深度思考与自我探索的旅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通过细致入微地剖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决策智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讨鲁滨逊面对困境时所做的每一个决策。从最初的绝望挣扎到后来的冷静应对,鲁滨逊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学生们可以思考,如果自己是鲁滨逊,在面对同样的困境时,会如何做出决策?这些决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们将逐渐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参考文献:
[1]浦思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不求甚解”[J].甘肃教育研究,2024(9):88-90.
[2]陈为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4,13(1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