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3版:观点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山西省万荣县城关小学 王艳丽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描写作者少年时期与乡村少年闰土的友谊,深刻反映了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其情感认同,并通过批判性思维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六年级《少年闰土》的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他们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实现成长。

一、案例描述

  本案例为六年级语文课文《少年闰土》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知识目标为掌握文章的重点词汇和人物特点;能力目标聚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情感目标则旨在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并通过闰土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少年时期的友情”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接着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情感波动,并引导学生从“我”和“闰土”两个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同时探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课堂还围绕“友情”和“成长”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最后,教师通过总结课文主题与写作手法,强调乡土文化与人性美好,从而完成课程的整体目标。

二、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本次《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较为理想。首先,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尤其是闰土的坚韧与淳朴,以及“我”对闰土的深厚友情。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其次,能力目标方面,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细节感知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成长的轨迹。最后,情感目标方面,学生在课堂讨论与分享中,对闰土与作者之间纯洁的友情产生了共鸣,进一步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对人性中的真善美进行了积极思考。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理解课文,也促进了他们情感与价值观的成长。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本次《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表现出了较高的有效性。首先,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人物分析和情感理解上,学生能够主动发表看法,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其次,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角度思考文本的机会,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分析能力。最后,情境再现通过对课文环境的细致还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情感波动和成长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情境中感受到人物情感的真实与深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认同与理解深度。通过这些方法的结合,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还在情感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案例反思

  (一)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在本次《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阅读时间的把控不够精准,课文较长且涉及细节较多,导致学生在朗读和分析过程中消耗了较多时间,部分细节未能得到充分探讨。今后,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更加精确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冗长的朗读占据过多课堂时间。其次,虽然大部分学生参与了课堂讨论,但部分较为内向的学生参与较少,表现得较为消极。为此,今后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合作、个别提问等形式,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发声并得到锻炼。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少年闰土》通过情感波动的描写引发了学生较为明显的情感共鸣,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尤其是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成长经历,未能得到充分探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未来的教学可以将鲁迅的其他作品与《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鲁迅在不同作品中对人物刻画、社会问题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多层次含义,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鲁迅的文学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结语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的分析表明,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情境再现等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然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时间把控不当、部分学生参与不足及内容深度拓展的不足之处。因此,未来的教学应在细节上加以改进,通过更合理的时间安排、更多元的学生参与形式以及更广泛的内容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多层次含义,促进其在学科知识与情感认知的双重成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6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19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2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