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3版:观点

培养学生情感体悟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

  

山西省临汾市东关学校 何红燕
一、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领悟其中深邃的母爱及对生命的沉思,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情的强大力量,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语言运用:学生需精确把握文中关键词汇的内涵,欣赏文中细腻入微的语言描绘,提高语言感知力与理解力,并学会以语言表达情感。
  思维能力:阅读时,指导学生剖析文章架构,梳理作者情感变迁的脉络,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深入探究文章细节,激发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
  审美创造:感受文章朴实文字下深沉真挚的情感之美,体会作者在逆境中对生命的热爱与坚韧之美,提升审美鉴赏力,并尝试在写作中营造美的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中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与深情厚爱,感受作者对亡母的深沉缅怀之情;同时,学习并掌握作者运用细节描绘、行为刻画、言语表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性格、传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历经生活波折后,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与深刻领悟;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与个人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而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敏锐感知情感、珍视家庭亲情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介绍、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课堂练习题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注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持续体会着亲情的温馨与力量。之前,《散步》一文展现了家人间在日常生活里的相互体谅、尊老护幼的和谐图景;而《散文诗二首》则以柔美之笔,描绘了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探索其中蕴含的动人亲情篇章。(展示秋叶飘零的画面)大家观察,秋天,通常带给你们何种感受?学生:萧瑟、凄凉、悲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史铁生的生平,重点提及他双腿瘫痪后的艰难处境以及母亲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标记段落,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读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母亲去世后,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指示:“现在,请各位同学细致研读课文,搜寻其中描绘母亲的句子,并深思这些句子所传达的母亲情感。同时,回顾《散文诗二首》中对母亲的刻画,探究其间的相似与差异。”
  学生们展开自主阅读,随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所寻得的句子,例如:“母亲悄然离去,躲至我视线不及之处,暗自聆听我的动静。待周遭重归宁静,她又悄无声息地返回,眼眶泛红,凝视着我。”
  教师适时引导:“此处‘悄然’与‘暗自’的用词,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呢?”
  学生回应:“母亲怕打扰到我,又担心我,所以小心翼翼。”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眼眶泛红又揭示了什么呢?”
  学生答道:“母亲看到我痛苦,她也很难过,自己在背地里偷偷哭过。。”
  借此流程,我们深入剖析了母亲的语言、行为及神情描写,深切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并将其与本单元其他描绘亲情的文本手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五)深入探究,感悟生命

  教师提出:“文章中,除了母爱的展现,还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省思。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母亲离世之后,作者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们沉思片刻后纷纷作答,教师随后归纳总结:“作者由最初的自我放弃,逐渐领悟了母亲未竟之语中的深意,即要坚强地活下去,并因此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六)联系单元,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在本单元的其他篇目中,例如《散步》,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和睦与担当;而《散文诗二首》则细腻描绘了母子间的深厚情谊;《世说新语》二则通过古人的事迹,彰显了亲情的宝贵。那么,《秋天的怀念》与这些作品有何相似之处呢?”
  学生们经过讨论后纷纷作答,教师最后总结道:“它们的核心主题都聚焦于亲情,均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深情厚爱与无私奉献,只是在表现手法和具体情境上各有千秋。”
  (七)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强调母爱与生命感悟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瞬间。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研讨、发言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文章内涵理解的精确度,以及情感领悟的深度,以此评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
  作业评价:依据学生的短文作业,评判其对亲情主题的感悟水平,以及能否灵活运用所学描绘手法来传达情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会,指引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去解读文本。对于学生讨论中提出的各异见解,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恰当的引导。在串联大单元教学内容时,可适度延伸,助力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亲情主题在多样文本中的展现形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