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城镇中学 孙小社
一、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研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让学生领略古典白话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风采,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信心,加强文化身份的认同。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栩栩如生、表现力丰富的语言,积累古典白话文的词汇,提高语言感知及运用能力,确保能在特定语境下精确把握并妥善使用相关词汇。
思维能力:在剖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借助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智斗勇情节的语言解析,教导学生如何整理故事情节,推测人物性情,进而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沉浸于小说中精妙绝伦的描绘所构建的奇幻世界,引导他们体会古典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增强审美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从语言层面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判,培育其创造美的观念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如动词的精准运用、口语化表达的效果等;通过文本研读,理解小说如何通过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白话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异,克服阅读障碍;深入探究古典白话小说语言在营造奇幻情节、展现传统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西游记》相关影视片段、重点字词和语句的讲解资料、拓展阅读材料等;制作课堂活动卡片,如“语言赏析卡”“人物分析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语句。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彩影视片段,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那他在与天庭的对抗中,和谁有一场精彩的斗法呢?”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小圣施威降大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梳理:课文主要讲述了二郎神奉旨捉拿孙悟空,二人在花果山展开一场精彩的斗法过程。
(三)语言品味,小组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并发放“语言鉴赏卡片”,指导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角度分析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各组从文本中选取句子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结束后,各组展示成果。例如,某小组分析:“‘那大圣猛地窜出水面,一晃身,变成一条水蛇,悄悄游到岸边,钻进了草丛里’中,‘窜’‘游’‘钻’精准生动,展现了孙悟空的敏捷与多变。”教师追问:“这些动词的运用体现了古典白话小说的哪些特色?”学生回应:“语言鲜活,画面感强。”教师总结:“古典白话小说善用精准动词,使情节生动,如电影画面般展现。”
(四)人物分析,深化理解
教师分发了“角色剖析卡”,卡片上勾勒出孙悟空与二郎神的形象剪影,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描绘,深入剖析这两位角色的性格特质。
学生纷纷发言,学生甲首先说道:“孙悟空在交锋中频频变身,还敢直面二郎神发出挑战,我认为他既勇猛无惧又机智过人。比如,‘大圣瞧见,面带笑意,提起金箍棒,高声喝问:你是哪路毛神,竟敢来此撒野?’这句话中的言辞和神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顺势引导:“那么二郎神呢,从他的言辞和举动中,我们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学生乙接着回答:“二郎神表现得非常坚韧,即便孙悟空屡次变身逃脱,他也始终紧追不放,而且他还极具智慧,能够洞察孙悟空的变幻之术。譬如,他察觉到孙悟空化作鱼儿,便依据鱼儿的异常举动识破了诡计。”教师赞许地点点头:“分析得十分透彻,通过文中的语言描绘,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两位角色性格的迥异与鲜明。”
(五)拓展延伸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西游记》中其他精彩的语言片段,如“那怪转过眼来,看见
俫行者咨牙 嘴,火眼金睛,磕头毛脸,就是个活雷公相似,慌得他手麻脚软,划剌的一声,挣破了衣服,化狂风脱身而去”。让学生快速赏析,一位学生举手说:“这里用了比喻,把孙悟空比作活雷公,很形象地写出了妖怪看到孙悟空时的害怕。”教师点头:“没错,这就是古典白话小说语言魅力的又一体现。”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语言,感受到了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魅力,也认识了勇敢机智的孙悟空和执着智谋的二郎神。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更多精彩。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影视片段作为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引导学生认识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异时,发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因此,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对比实例来辅助说明。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有了初步的感受,但还需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加强,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鉴赏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