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霍州市电厂学校 王素芳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已跃居教育领域的核心位置。它被视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支持其终身成长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根本品质与核心能力,对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以生为本、素养导向基本原则,论述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实施
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发展。唯有具备优良核心素养的人才,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核心环节,其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难题,而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突破这些难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生为本
小学儿童作为拥有独特认知框架和发展需求的个体,其兴趣点、能力水平及学习偏好各不相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全面顾及这些多样性,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石,搭建知识体系架构,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点燃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如此,方能促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持续自我超越,达成个性化的成长目标。
(二)素养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秉持素养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这要求教学设计超越传统知识灌输的框架,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要素融入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及方法选择中。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实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化实施策略
(一)设计多元读写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的单一读写方式难以充分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策划多样化的读写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多彩的情境里锤炼语言应用技能,为他们的表达构建扎实的基础。以《观潮》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指引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标记出描绘潮水声响及形态变迁的语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接着,安排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练习,设想自己是一名现场解说员,向听众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场面。在写作时,学生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汇与修辞技巧,把平面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口头描述。然后,组织小组朗读展示环节,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余成员作为评委,从朗读速度、语调变化、情感传递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此类多元化的读写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读写融合中持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展思维训练课程,强化逻辑思维培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成长阶段,系统的思维培育课程对他们学会系统性思考与表达至关重要。通过搭建思维结构,指引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及推理,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明晰。例如:在教授《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教师可策划一节思维训练课程。起初,要求学生整理课文要点,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蝙蝠夜间飞行与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抛出问题:“假若没有雷达,人类还能采用哪些途径确保夜间飞行的安全?”激励学生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假设并详述依据。紧接着,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围绕“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展开探讨。在辩论进程中,学生需运用总结、推演等逻辑手段,有条不紊地表述观点,反驳对手的论点。经由这样的思维训练课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更娴熟地理解和阐述复杂的内容。
(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文化修养
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的重要职责,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使学生接触到璀璨的文化宝藏,激发民族自豪感,拓展文化认知范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授《夏日绝句》一诗时,教师首先可阐述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南宋时期的动荡局势。随后,讲解诗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例如“项羽于乌江畔自刎”,助学生领悟李清照借史喻今的诗意匠心。课堂上,应开展诗词诵读活动,指导学生依据古诗词的平仄规律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鼓励学生以绘画方式描绘诗中景象,展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此外,可组织学生搜集与项羽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对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些教学举措,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进程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统筹设计与实施。设计时需精选内容,巧设活动,确保目标与核心素养紧密衔接。实施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营造积极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促进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自信的发展。唯有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全程,方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晓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情境创设[J].亚太教育,2024(24):70-72.
[2]董晓飞.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4,26(23):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