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第二中学 张冠娥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拿来主义》中重要字词、语句的含义,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色;学会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优化自己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逻辑性与说服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拿来主义》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拿来主义》语言的幽默讽刺之美,感受议论文独特的论证结构之美;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创造出富有个性、逻辑严密且具有感染力的议论文篇章。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准确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会在议论文写作中熟练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论证方法,避免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错误。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包含《拿来主义》的背景介绍、文本分析、论证方法示例等内容;准备相关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用于课堂练习和讨论。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拿来主义》,了解文章大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语句。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书写与阅览之中,议论文乃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文体类型。一篇好的议论文,既要具备明晰的论点,亦需辅以雄辩的论据支撑。今日,咱们便借鲁迅先生所著之《拿来主义》为范例,深入探究议论文论证之技巧及其实际运用。大家在事先预习之时,对这篇文章可有何初步的感受或见解?
学生1:我觉得鲁迅先生的言辞颇为尖锐,文中不乏讽刺之意。
学生2:该文似在论述对待文化的应有态度,不过有些部分我尚存疑惑,未能全然理解。
(二)文本解读
教师:好,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大家快速浏览文章,思考鲁迅先生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观点的。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3:鲁迅先生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然后引出了“拿来主义”。
教师:非常正确。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
学生4:通过对比,突出“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论证方法剖析(15分钟)
教师:的确如此,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一种论证手法———对比论证。通过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相较,使得“拿来主义”的立场愈发突出。接下来,我们的焦点将转向文中的比喻论证部分。同学们,鲁迅先生将文化遗产比喻成了什么呢?
学生5:他比作了一座大宅子。
教师:那么,对于这座“大宅子”,文章里提及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态度?
学生6:有三种,分别是“孱头”“昏蛋”和“废物”的态度。
教师:很好,那么这三种态度各自象征着什么呢?
学生7:“孱头”象征着那些胆小怕事、不敢承接遗产的人;“昏蛋”则代表着那些盲目抵触、一味否定的人;“废物”则是指那些媚外成性、全盘接纳的人。
教师:非常准确。而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其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8:它是“占有,挑选”,即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糟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既然大家已掌握《拿来主义》中的论证技巧,接下来,我们做个实践练习。以“我们如何看待网络文化”为主题,请大家撰写一个约200字的议论文小段,采用比喻或对比的论证手法。
(学生们开始动笔,教师边走边提供个别指导)
教师:好了,时间到了。有没有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9:(朗诵自己的文段)网络文化宛如一个庞大的信息市场,里面既有精品琳琅满目,也不乏劣质商品混杂其间。我们不能做那盲目扫货的买家,一股脑儿全盘接收;也不该成为吹毛求疵的挑剔者,一律否定。我们要像精明的购物者,挑选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信息,摒弃不良的内容。
教师:很出色!这位同学巧妙运用比喻,将网络文化比作信息市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总结归纳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拿来主义》中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能使观点更鲜明,比喻论证能使抽象的道理更形象易懂。在今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大家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剖析,学生们对议论文中的论证技巧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撰写文章时,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显得不够妥帖,对比论证也欠缺深度。鉴于此,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大写作训练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案例,激励他们多进行思考与练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