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5版:探究

河流的水文特征

———《黄河》教学案例

  

山西省万荣县城镇中学 王妙娜
一、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黄河水文特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理解人类应合理利用和保护黄河。
  综合思维:综合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从多个角度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认识黄河流域这一特定区域,了解其地理位置、范围,以及黄河在该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实地考察(如有条件)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强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如流量变化、含沙量大的原因及影响;黄河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难点:理解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以及如何协调黄河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黄河流域地图、黄河不同河段景观图片、水文数据图表、相关视频资料等。
  实验器材,如泥土、沙子、水、透明水槽、塑料管道等,用于模拟河流含沙量实验。
  收集与黄河有关的诗词、故事等文化素材。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提问:“同学们,看到如此壮观的黄河,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本节课主题:黄河的水文特征。

(二)知识讲解

  在大屏上展示了一幅详尽的黄河流域地图,手持电子教鞭,明确标注了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往东奔腾不息,最终汇入渤海。同时,他详细阐述了黄河依次穿越青海、四川、甘肃等九省的路径。在讲解中,教师向学生发问:“请观察这幅地图,黄河流经的地形有哪些特色?这对黄河的水文特性可能有何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探究地形与水文特性的关联。
  随后,教师切换至黄河流量变化图表,边指边讲:“同学们,注意看这条流量曲线,它揭示了黄河流量在不同季节的何种变化?原因何在?”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黄河夏季流量大,冬季则小。教师进一步阐释:“夏季我国降水充沛,黄河流域多地进入雨季,大量雨水汇入,使流量增大;而冬季降水稀少,河流补给减少,流量随之减小。这凸显了降水对河流流量的关键作用。”
  接着,教师开始模拟实验,将实验用具置于讲台上,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模拟黄河含沙量高的成因,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先将泥土与沙子混合均匀,置于透明水槽一端,然后用塑料管接上水龙头,模拟降水,让水流经泥沙混合区流入水槽。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水流逐渐变浑,水槽底部泥沙逐渐沉积。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加剧河流含沙量?”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提及滥伐树木,有的说到过度开垦。教师总结道:“大家说得对,黄河流域因长期过度开垦、放牧,植被严重受损,加之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松软,降水集中且暴雨频发,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汇入黄河,致使黄河含沙量极高。”

(三)小组讨论

  教师于大屏上提出问题:“黄河水文特征如何影响流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我们应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并治理黄河?”随后,学生被分为四人小组,每组获发一张表格以记录讨论成果。
  各小组围绕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教师穿梭其间,不时加入某些小组的讨论。在一组探讨黄河高含沙量对农业的影响时,教师适时引导:“黄河沙量大,下游因此形成地上河,这对灌溉及农田有何具体影响?大家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教师的指引下,小组讨论愈发深入且有条理。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讨论结果。有的小组指出,黄河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但流量季节变化大,易致旱涝;有的小组则认为,黄河含沙量高导致下游河道淤积,需加强治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与总结,赞扬了他们思考的周全性,并补充了如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方式、治理中的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应用等学生未提及的要点。

(四)拓展延伸

  展示一些与黄河有关的诗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提问:“这些诗词中体现了黄河的哪些地理特征或给人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赏析。
  介绍黄河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鼓励学生为保护黄河出谋划策。

(五)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黄河的水文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开发治理措施等。
  强调保护黄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身边的河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演示、实验仿真、分组研讨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水文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理解尚显肤浅,未来教学中需加强指导,运用更加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同时,在分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有待提升,需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的结构与指导策略。此外,建议增加更多与当地河流相关的对比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