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滨西小学 芦艳艳
摘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增强美术鉴赏能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然后主动去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渗透;传承
美术课程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初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教师应立足于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必须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一方面,这不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使美术课堂超越单一技能教学的范畴,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探索传统绘画、民俗工艺等多种艺术形态,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另一方面,此举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大有裨益,当学生深入探究剪纸、国画等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时,会油然而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此同时,传统艺术特有的造型语言,色彩搭配及构图法则等也给学生们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并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促进美的感受和欣赏,继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
(一)解析传统图案符号,嵌入初中美术课程
将传统图案符号巧妙地融合到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显著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图像资料来挖掘传统图案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和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进行详细解析。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传统图案所蕴含的构造法则,象征性含义等等,从而在个人美术创作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要素。以《标志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可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图案符号,诸如中国结、太极图案等。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图案的独特形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中国结的复杂而有序的编织结构,感受其线条的流畅之美和节奏韵律;同时解剖了太极图案简洁而又不失深刻哲理的黑白对称构图。之后,对纹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例如中国结所寓意的团结友爱,吉祥如意等,太极纹样所反映出的阴阳和谐,平衡相生等哲学观念。然后,安排设计实践任务激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尝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巧妙地融合传统图案符号。比如针对学校运动会的标识设计,同学们可选择一些中国结构元素并加以创意变形,让它们呈现运动员跑动时的动态形象,并且结合本校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既有传统韵味也有现代设计感标志作品。
(二)借鉴传统工艺技法,革新初中美术教学
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将传统工艺技法融入其中是有着深刻意义的。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些技巧来开拓学生艺术创作的新视角。传统的工艺技法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刻发掘这些手法的独特之处,带领学生去研究、去实践应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所具有的特殊魅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例如:在《自然之美》这一课程中教师可融入传统剪纸工艺技法。在教学初始,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剪纸作品和需要的工具剪纸作品有彩色纸张,剪刀和刻刀,让学生了解剪纸作品是怎样表现自然元素的,比如逼真的花鸟,栩栩如挺立的树木等等,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剪纸是怎样通过疏密的线条布局和多变的造型去描绘自然物体的造型和气韵。然后,对剪纸中的折叠剪法,阴剪和阳剪巧用等基本要领进行了详细讲解。然后鼓励同学们围绕自然这一题材进行剪纸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画出草图来清楚地展示自己要展示的自然景致:比如绽放的鲜花和飞翔的鸟儿。在创作实践中学生采用了自己学过的手法,以折叠纸张的方式剪出匀称优美的花纹,以阴剪手法剪出花朵精致的内部结构,以阳剪手法留住小鸟鲜明的外形轮廓。教师要在适当时候给予引导,提醒他们注意线条流畅度和图案完整性。同学们写完作品之后,会举办作品展示和经验交流,请同学们交流创作思路和使用剪纸技法时的体会,进一步深化对于传统工艺技法的认识和把握,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将自然之美融入传统工艺之中所带来的独特魅力,进而达到继承和创新传统工艺技法发展的目的。
总之,初中阶段美术教育对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发展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影响。但针对目前盲目崇外的倾向,学生在理解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时出现许多误解和偏见。故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主动优化美术教学模式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当中,继而激发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关婷婷.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1):136-138.
[2]李永琴.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科学周刊,2024(3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