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襄汾县第三初级中学校 崔建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的欣欣向荣。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依托学科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更是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挖掘文本资源,融入传统精髓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教材文本当中的各种资源,在教学当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感知能力。在语文教材当中,很多文本都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解读和情境构建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挖掘和感悟,从而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化的归属感。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先以饱含激情的朗读,让学生沉浸于热烈奔放的腰鼓表演氛围。接着,剖析文中的安塞腰鼓文化元素。像“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这部分,描绘出表演前的场景,展现出安塞腰鼓发源地的地域特色与质朴人文,教师可借此向学生说明,安塞腰鼓源于生活,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当讲到腰鼓表演的高潮部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背后的文化内涵。这震撼的鼓声,不只是简单的声响,它是黄土高原人民与自然抗争、对生活呐喊的体现,彰显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它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以饱满的热情和强大的生命力去创造生活。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何时,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如在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通过打腰鼓来祈求风调雨顺、表达喜悦之情等。通过这样对教材文本资源的深入挖掘,学生既能领会文本中对安塞腰鼓生动描写的字面含义,更能深切感受到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也就能从语文学习之旅中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
二、设计专题课程,传承文化血脉
初中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题课程的设置对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整合相关知识精心设计系统化专题课程。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开设专题课程是为了超越教材章节限制,系统整合分散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
针对文言文内容,教师可策划“探索古代士大夫心灵世界”的专题课程课开之初,老师可以选取《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这些章节里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士大夫们在各种情境中情感抒发和价值取向。以《桃花源记》为例,老师可以布置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引发同学们去探索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后面映射出的理想社会形态和精神诉求。经由讨论剖析,学生能够领悟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憧憬,从而体会到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然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小石潭记》里柳宗元游小石潭时的情景,深切地感受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寂寞和悲凉心态。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古书院和先贤旧居,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古代士大夫生活场景和文化底蕴。同学们可以透过这套精心打造的专题课程深入洞悉古代士大夫们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加高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引用典故案例,阐释传统智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寓典故实例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可运用典故把深刻的传统智慧变成具体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挖掘符合教材内容的典故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范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深刻。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老师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涉及木兰事迹的典故内容。木兰为父征战的传说经久不衰,包含了孝顺,勇敢的传统价值观念。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木兰的历史背景和那个时代妇女从军的不凡含义。之后,细析木兰替父从军壮举中表现出的孝道,她毅然扛起了家庭责任而不顾及个人安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木兰心理的转变进行探索,由她毅然决然参军的果断,转变为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展示,让学生体会木兰身上所蕴含的豪迈气质。随即,教师可以引申到木兰凯旋而归时婉拒封赏、选择归隐平凡人生中体现出的淡然态度。通过细读这些典故细节,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木兰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智慧精华,体会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传达价值观念的独特功效,由此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也得到了传统文化的哺育和陶冶。
四、结语
语文具有文化属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且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实际上,很多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沿袭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思想陈旧落后,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职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应积极针对教学实际,加强教学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