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初级中学校 祁海滨
摘要:初中作为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养成主动锻炼习惯的一个宝贵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寻求和实施以培养学生锻炼习性为目标的初中体育教学有效策略,对加强学生综合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长期意义。因此,文章从多方面入手探究锻炼习惯培养方式。
关键词:初中体育;锻炼习惯;方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当下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还是初中体育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各级各类的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终身体育的教学内容,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一、引入目标导向机制,驱动学生锻炼行动
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由于锻炼目标不明确导致参与热情不高。对此,引入目标引导机制,旨在通过制定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来调动学生内在锻炼驱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挖掘他们的兴趣和潜力,定制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锻炼目标。
比如,在篮球课堂上,当老师感知到一部分学生对于篮球抱有极大兴趣时,就会针对这一部分学生量身订做目标引导锻炼计划。在目标设定初期,教师考核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涉及运球,传球和投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给每个人制定阶段性锻炼目标。例如,对于尚未熟练掌握运球技巧的小李来说,他的短期目标是在一周内能够连续单手运球一百次而不出错,而中期目标则是在两周内掌握体前变向运球的技巧,长远的目标是在这个学期的班级篮球友谊赛中,能够熟练地运用运球技巧来突破对方的防线。为了帮助小李达到上述目的,老师们专门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并在课余时间一对一地指导,从矫正运球姿势的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提高对运球的难度和速度的要求。与此同时,老师们也筹划了一场小组对抗赛来让同学们在竞技的气氛下测试自己的训练成效。
二、构建分层教学模式,适配学生锻炼需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很难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在此背景下,建构一个分层的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体能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和个人兴趣,对学生进行不同等级教学组别和差异化训练任务设置,保证每一个学生在符合自己情况的教学情境下得到锻炼和发展。
比如,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完成了跳绳的测试,并根据学生的跳绳速度和耐力表现,将他们分为A、B、C三个级别。A层级的同学跳绳基础扎实、速度快、耐力强、时间长;B层级的同学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速度和耐力还有待提高;C级的学生主要是跳绳的新手,他们的动作还不够熟练,速度相对较慢。针对A层级学生,教师设定了学习花样跳绳的目标,传授双摇跳、交叉跳等高级技巧,并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的花样跳绳动作。同时老师也会经常安排A层级的同学参加校内跳绳竞赛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对B层级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跳绳的速度和耐力,并通过增加跳绳的时间和加大跳绳的力度,同时举办跳绳接力赛这样的速度训练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跳绳的水平。并以C层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老师从跳绳基本姿态和动作要领出发,先保证其掌握正确方法并能连续跳10次或10次以上,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跳的次数和时长。
三、实施定期锻炼打卡,强化学生锻炼坚持
初中体育教育阶段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核心是促使其建立和践行持续锻炼观念和行为模式。采用定期锻炼打卡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把体育活动贯穿于日常之中,并逐渐养成固定锻炼习惯。
以初一年级体育教学实践为例,在运动打卡应用程序的帮助下,老师可以为每一位同学量身定做个性化锻炼打卡方案。针对初一年级小学生生理上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和学习基础运动技能的需要,老师可以计划一周打卡3次,主要是跑步,跳绳以及简易体操训练等。对于跑步打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能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跑步距离指标。例如,体质较好的学生可设定为每次1000米,而体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则从500米起步,逐步增加。在跳绳打卡过程中,老师需要规定同学们每一次打卡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跳绳次数,比如每一组150下,总共做完3组,鼓励同学们记录下每一次跳绳所需要的时间,这样才能提高跳绳效率与速度。关于体操练习打卡问题,老师可以选择广播体操或者简易健身操等形式,并让学生提交打卡过程中做操的完整录像,保证动作准确。
四、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科学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满足多元需求,强化坚持意识。这不仅助力学生当下健康成长,更在长远上为其终身健康奠基,彰显体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中的关键价值,为构建健康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潘华合.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2024(S1):131-134.
[2]侯良军.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4(0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