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陆县张店中心校 赵文坤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提升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其地位日益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从儿童迈向青少年的特殊转型期,他们对周围世界满怀好奇,展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基于此,文章从多方面入手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体育;创新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学生的课余时光大多被繁重的作业和校外辅导充斥,体育锻炼时间匮乏,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制约。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体育课程常被主要学科侵占。而“双减”政策的颁布,彻底扭转了这一状况,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该政策倡导体育教学打破常规,采用创新方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运动诉求,培育学生的自主锻炼观念和习惯,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个人成长与价值体现。
一、精简课时内容结构,聚焦核心技能训练
在“双减”政策倡导减轻学生课业重负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亟需优化课时配置,提升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精确提炼每堂课的核心技能点,剔除冗余内容,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长内专注掌握关键体育技巧,避免精力过多耗散在繁杂的辅助环节。以此方式,助力学生在紧凑的课时安排中高效提升体育能力,契合“双减”政策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
以“技巧:有人扶持手倒立”课程为例,课程开初,教师应以简明扼要的示范,直接引入手倒立的核心动作要领,如身体平衡调控、手臂支撑技法等。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分解练习,双手撑地,体会手臂的支撑力,同时教师从旁协助,调整学生姿势,确保手臂垂直于地面,身体保持挺直。随后,逐步提升练习难度,引导学生尝试缓慢抬起双腿,此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强调核心肌群的紧绷,以维持身体稳定。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后,组织小组合作练习,两两配对,相互扶持,体会手倒立时身体姿态的变化,增强对平衡感的掌控。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手臂弯曲、身体倾斜等错误动作。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法,增强体育实践体验
“双减”政策倡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项目式教学法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教师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挖掘其中的项目化元素,设计出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指引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既定任务,从而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与技能。
比如,在“综合游戏:小手球比赛”活动中,教师先需阐述小型手球竞赛的基本规则及基础战术,诸如进攻时的传球协作、防守时的区域布防等。接着,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队长,负责组织队伍训练及比赛策略的谋划。在筹备阶段,各小组利用课余时光进行操练,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各类传球技巧、跑动策略,以期提升团队的进攻效能。比赛期间,学生们需依据对手态势灵活变换战术。例如,面对对方严密防守时,通过快速短传穿透防线;若我方比分处于劣势,则适时采取全场紧逼防守,扰乱对方步伐。教师于场边观察,适时提供指导,如指导学生把握传球时机与力度,激励学生积极跑动创造进攻良机等。赛后,组织学生开展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分享比赛中的所得与不足,进一步深化对体育技艺及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通过此类项目式教学,学生在真实的竞赛环境中丰富了体育实践经历,综合体育素养得以提升。
三、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强化体育技能训练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身处身体迅猛成长和运动技能逐步塑造的关键阶段,课后服务时段为他们腾出了更多精力专注于体育技能的磨砺。通过科学安排这一时段,能使学生摆脱课业负担,全神贯注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提升。
以“急行跳高之跨越式技巧”教学为例,在课后服务时间里,教师首先应进行细致的动作演示,让学生直观目睹助跑、起跳、越杆及落地的全过程。随后,教师将整套动作拆解,针对助跑部分,引导学生于指定跑道上多次练习不同速度的助跑,探寻最适合自己的步伐节奏。在起跳练习环节,教师在横杆旁边设置多档高度标志,让学生由低至高逐一尝试起跳,体会起跳点与起跳角度的微妙变化。至于越杆训练,教师可在横杆下方铺设软垫,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使其专心于越杆动作的练习,调整并优化身体姿态。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小组间的比拼,让学生在竞技氛围中不断精进自己的跨越式跳高技艺。在小组竞赛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与激励,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肯定,对动作欠规范的学生耐心指正,确保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能够切实强化体育技能。
四、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革新契机,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精简课时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及利用课后服务强化训练,皆为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之举。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小学体育教学得以打破传统桎梏,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助力其全面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多元教学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具备良好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的人才筑牢根基,推动小学体育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马晓晨.“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体育视野,2024(16):89-91.
[2]甄晓健.“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与实践[J].大东方,202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