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宁县迎旭小学 崔丽霞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主要包括一些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将体验式教学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不断感受课程的魅力,在有限的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一、情境模拟演练——融入生活场景强化道德认知
小学生在道德认知形成过程中,抽象道德概念很难为其理解和吸收。通过具体情境的建构,可以使道德知识直观可感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道德准则的认识和理解。
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一部分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周末兴趣班的选择”的场景。课堂导入环节,老师详细地描述了现场的情况:周末一过,爸爸和妈妈给小明列举了几个兴趣班的选择,比如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小明对电子编程倒是有很大的兴趣,但家长觉得编程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大帮助,想让他去选艺术或者体育的传统兴趣班,让小明左右为难。然后,老师指导同学们分别充当小明,小明的家长和可能会给出意见的好友。模拟时,饰演小明的同学应尽量表现出喜欢编程和心中向往;扮演家长角色的同学们需要说明他们在给子女挑选兴趣班时的考虑因素,例如发展艺术修养和增强体质。教师在旁适时引导,提出类似“假如你是小明将怎样告诉家长编程给你发展带来的好处”“家长们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孩子兴趣的培养”等问题。通过这种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可能遇到的冲突和困惑,继而了解自主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尊重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要学会和家长进行有效交流,掂量各种因素,作出更加恰当的抉择,以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道德意识。
二、角色扮演互动——体验不同角色领悟法治精神
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参与到课堂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经历不同的角色时,可以对问题特别是有关法治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进而对法治的精神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从不同的角色定位时,按照法律规则进行处理,就能够真正体会法律对生活的调节和保障,提高法治意识。
对于《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小节,教师可设计“班级图书角的管理规则的建立”角色扮演活动。教师首先设置背景:该班新设图书角,但是在管理中存在图书破损,借阅无序的现象,这就要求全班一起商量制定管理规则。然后,布置学生在班级里分别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一般学生和较顽皮常破坏图书的学生等不同职务。角色扮演时,起班长作用的同学应组织大家有秩序地展开讨论,并引导大家各抒己见;学习委员可以以促进学习为出发点,为合理安排图书种类和借阅时间出谋划策;普通的学生们则分享了他们对图书角的期望和需求;并饰演调皮同学,提出他们过去用图书角所碰到的问题和规则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在班级事务协商中的权利与义务,例如“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怎样在磋商时充分发表意见呢”“班长定规矩,如何保证规矩符合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又不违背班级基本规定”等。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互动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班级事务协商过程中人人享有同等参与权,但又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流程,继而感悟法治精神之于集体生活,就是要公平合理地商议和决定事情,维护每一位会员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研讨分析——通过真实案例深化法治理解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利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的内涵。教师可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法治事件,将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剖案例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运用,了解法律是怎样规范人的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
例如,在探讨《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中“感悟人生规律”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并私下用家长的手机充值大量资金的实例。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详细描述了案例的来龙去脉,其中包括了孩子年龄,家庭情况和沉迷游戏之后的充值数额。然后,诱发学生对该行为所牵涉的法律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可提问:“未成年人私下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充值的行为合法吗?”“游戏平台是否对未成年人充值负有相关监管责任?”同学们经过思考和探讨,就会渐渐认识到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一种,他们的大额充值行为并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同时游戏平台还负有实名认证用户的责任,以避免未成年人的过度消费行为。教师可以在研讨过程中进一步延伸、引入有关法律法规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网络平台责任等条款,使学生了解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类案例研讨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法律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而加强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之一,能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最为直接的体验,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又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养成优良的道德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