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宁县实验小学 闫建菊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认知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对学生实施系统而有效地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构筑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符合教育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发掘语文教育深层价值,实现多元育人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育;策略
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策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有着深刻的启示。透过精挑细选之优秀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于道德伦理议题之深度思考与探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之道德素养;同时将有关法律基础知识与法治原则相结合,指导学生认识法律的功能和重要性。这一综合性教学实践既可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为培养有责任感、法律意识强的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剖析语文文本,植入道德与法治理念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是发掘其道德和法治教育要素的重点途径。教师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发掘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育人价值。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通过相关概念的巧妙植入,把语文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融为一体,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之间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在解读《守株待兔》一课时,首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了解农夫因为无意中捡回了撞向树桩的兔子,就从那时候起就不工作了,一心想守着树桩等着兔子再出现剧情。在学生明晰故事内容后,教师深入剖析文本,提问引导:“农夫何以有此举动?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使学生反思农夫不劳而获的思想的可笑。然后,老师又进一步解释说,生活中我们还会遭遇种种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好处的引诱,像农夫所面临的一只意外兔子,但若是如农夫般侥幸地放弃脚踏实地地工作,到头来也是无功而返。这正如社会生活中,遵循法律法规、靠自己辛勤劳作取得结果一样,是一条正道。教师可以拓展延伸举出现实生活中人因贪图小利,违反规定自食恶果,比如不按交通规则闯了红灯造成交通事故等简单例子,让他们懂得遵守规则和踏实做事的意义,并把诚实守信和勤劳努力的道德理念巧妙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中,让他们学会讲寓言故事,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组织课堂辩论,促进道德与法治探讨
课堂辩论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力,加深学生道德与法治认识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辩论话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辩论时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收集论据,明确地表达意见,这样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对品德法治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和同伴意见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地考察问题,进而深化对道德和法治观念的认识和认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可组织一场关于“蔺相如和廉颇谁对国家的贡献更大”的课堂辩论。备课时,老师指导学生再一次精读文本,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及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情节进行梳理,使学生对二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论战之初,正方同学或许强调蔺相如外交场合机智勇敢、以卓越谋略捍卫国家尊严的一面,比如完璧归赵、巧于周旋、让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于赵等;在渑池之会上,面对秦王为难,临危不惧,以过人的勇气使秦国不敢贸然行动,这些举动对于国家的信誉和安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反方的学生们会特别强调廉颇作为赵国的著名将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是确保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同学们热烈的争论中,老师适时地进行了指导,使同学们反思蔺相如宽容大度和廉颇知错能改反映出的品德,及其为国家利益而摒弃前嫌,携手共进。通过这一争论,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社会生活当中,不论是外交场合表现出睿智,还是岗位上恪尽职守,我们都应该抱着爱国和善良的态度、宽容等道德准则的提出,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团队合作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法治理念,切实推动道德道与法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法制教学存在众多交集,通过恰当、科学的教学理念,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可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和道德与法制相关的内容,在各类活动中巧妙渗透道德与法制,有意识的将语文课堂朝德育教育靠拢。教师要明确,自身任务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结合,学生可从小接触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观念、学习习惯,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道菊.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2):70-72.
[2]刘果.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