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宁县幼儿园 张瑞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依托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幼儿教育各类资源,促进幼儿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浸润下,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当积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改进实践策略,深化家园共育巩固教学成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幼儿教育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丰富知识储备,同时也为幼儿个性化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阶段,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力正在不断凸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帮助学龄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增强人文素质,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就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展开分析,提出了传统文化浸润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传统文化对学龄前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使得学龄前儿童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各项教育活动。联系当前幼儿教育的实施情况及特点,在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基于传统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幼儿兴趣培养很有帮助,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二)有利于提升幼儿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应用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帮助幼儿从中汲取营养,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影响下,幼儿人文素质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龄前儿童主动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规范行为,并且不断强化人文素质。
二、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积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积极开发不同类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很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幼儿教育中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诗词童谣和传统礼仪等方面着手,尽可能突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多样化特色,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比如在经典故事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进行梳理,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得幼儿懂得谦让、学会分享,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幼儿明白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并且规范自身行为。比如在诗词童谣的应用方面,借助不同类型的诗词童谣,可以让深奥的道理简单直观呈现在幼儿面前,举个例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能够警示幼儿珍惜粮食,基于诗词童谣的灵活应用,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很有帮助。
(二)在幼儿园活动中改进实践策略
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平台,基于传统文化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考虑到幼儿园活动的创新尝试,积极开展不同类型游戏活动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以此为基础,有利于幼儿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比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需要尝试将传统文化作为环境创设的重要依据,积极打造传统文化长廊,展示美德故事、民俗风情,从而帮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课程与活动设计中,需要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活动实施依据,把握传统节日契机,开展包粽子、赏月等各类传统习俗活动,开展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还原曾子杀彘等经典故事。
(三)深化家园共育巩固教学成果
全面深化家园共育是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有效协同的关键,在传统文化浸润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考虑到家长的共同参与,这就意味着家长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在家庭生活中发挥家长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亲子活动的设计方面,则需要通过亲子共读绘本等多种方式,共同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和经典故事,在和谐亲子关系构建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浸润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保障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同时也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渗透与实施情况,应当格外关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需求,积极整合不同类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活动流程设计中改进实施策略,并且基于家园共育巩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为实现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9):166-168.
[2]李波,杨伟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