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2版:创新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山西省万荣县示范初级中学 董新勇

  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教育背景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宗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及其他各种形式,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经历,去感受,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借时政案例渗透,强化学生政治认同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时政案例的生动特点,深入探索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将政治认同的抽象培养具体化。课堂中,老师通过时政新闻的呈现,带领学生对其所包含的国家政策,发展理念等进行剖析,督促学生领悟国家治理逻辑,逐步形成正确政治观念并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比如,在教学“我国国家机构”时,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国家重大会议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时政视频进行教学。上课期间,放完录像,带领学生重点汇报有关政府职能转变和民生保障举措。对于政府扶贫成果的呈现,老师们引导学生们反思:政府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来使大范围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进程有哪些国家机构参与协同合作?同学们可以从分析这类问题中清楚地了解我国政府服务人民的目的和各个国家机构维护人民权益的积极态度。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时政案例以及课本加深对我国国家机构性质,职权的理解,使他们了解国家机构设置及运作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从而强化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深刻理解我国政治体系的优越性。
  二、以问题探究驱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以问题为主要动力源,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以精心设计的逐层深入的提问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用批判性思维与实证精神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和理性思考等科学态度,使他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道德和法治现象,促进科学精神素养的发展。
  具体而言,针对“创新驱动发展”内容,教师可引入“一家知名的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案例。首先,教师展示了公司近几年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增加等方面的数据,其次是疑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是如何对待创新?然后展示了该公司开发的系列创新产品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反响,并抛出一个疑问:这些创新产品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以及行业格局的?经过同学们的尝试性思考,再问一句:企业创新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以及这些难题该怎样攻克?指导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调阅材料,对企业战略,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探讨。
  三、用生活法律解读,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维由形象逐渐转变为抽象,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中的法律场景可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法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深化对于法治理念的理解。
  以“公民基本权利”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介绍生活中消费维权的普通案例。如果同学们买文具的时候发现文具有质量问题而商家又不肯退货。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一情景进行分析,并站在法律的立场上对学生这一消费者权益进行反思。首先请同学们自主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消费者退换货的规定进行了细致的解读。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假定商家不但不肯退货,而且用语言谩骂学生,这时又牵涉到什么法律问题。通过这种逐层推进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其他基本权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靠社区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公共参与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出发,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切身感受社会运行机制可以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调动他们参与公共事务。
  例如,在“参加民主生活”教学时,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社区就垃圾分类方案拟定进行民主协商。活动开始之前,老师们对民主协商的过程,原则及公民在协商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阐述。到了小区以后,老师指导同学们观察小区垃圾处理的现状,并鼓励同学们主动和小区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沟通,搜集每个人对于垃圾分类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此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讨论,试图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民主知识对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初步规划。方案制定时,同学们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对垃圾分类投放的点位,时机等详细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中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渗透时政案例,以问题探究为驱动,以生活法律解读和社区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核心素养。这样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又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能筑牢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之本。它以其坚实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能力等,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