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实验初级中学 薛晓华
一、教学背景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对于法治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被视为核心目标。运城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鲜活的教学资料。在博物馆的辅助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一家亲所蕴含的意义,强化核心素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理念。
二、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学生们了解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对中国法治文化的发展进程表示赞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示坚决的支持。道德修养:吸收博物馆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指导学生实践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法治观念: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理解中国法治的发展脉络、强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维护法律权威。健全人格: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探索和对法治中国的研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责任意识:使学生清楚自己对建设法治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职责,唤起他们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联系运城市博物馆,确定参观时间、讲解安排,熟悉与法治文化、民族团结相关的展品及背景资料。制作教学PPT,收集法治中国建设、博物馆特色展品、中华一家亲相关的图片、视频,用于课堂导入与总结拓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参观时需关注的重点内容与思考问题,如“找出体现古代法治思想的展品并说明内涵”“分析博物馆中民族交流融合展品反映的民族关系”等。划分学生小组,每组推选组长,负责组织参观时的讨论与记录。
四、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教师:学生们,今天,我们要开始一次特殊的学习旅程。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有关法治中国建设成就的录像),大家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学生1:我见过许多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法。学生2:我觉得法治在我国非常重要。教师:很不错,法治对我国的发展很有保证。那么,你了解我国法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吗?今天就利用运城市博物馆这一资源,在体验中华一家亲深情厚谊中寻找答案。
(二)博物馆参观
到达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领着学生们去参观。参观时,讲解员对涉及法治文化的展品做了细致解读,比如古代法律条文简牍和反映公正审判情况的雕塑。讲解员:亲爱的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份法律文件,它详细记录了古代某一特定时代的法律条款,从这份文件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秩序是如何被规范和维护的。学生们认真听讲,组内热烈地议论着。在参观民族交流融合有关展区时,解说员们介绍了各民族特色服饰、生活用品和文化交流历史见证。讲解员:这一件集多种民族工艺于一身的精致饰品,体现出那个时代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互相学习的特点。学生们细致地观察了展品,由组长组织的成员记录了相关的信息,并对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三)课堂讨论
回到学校教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现在大家结合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对法治文化发展和中华一家亲的理解。小组1代表:我们小组发现古代的法治思想很有智慧,像那些法律条文虽然和现在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从民族交流的展品能看出,我们各民族一直以来就相互往来,亲如一家。小组2代表:我们看到的一些法律文物,体现了当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和现在法治的追求是一致的。在民族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适时引导和点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拓展
教师:通过今天的参观和讨论,我们了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经过长期交流与融合,中华各族群已经结成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那么,未来的人生,又该怎样为法治中国、维护民族团结出力?学生1:要刻苦学习法律知识,成为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学生2:积极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民族间理解与团结。教师总结、肯定了学生们的演讲,并播放了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民族团结美好理想的录像,使话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五、教学反思
(一)优点分析
利用博物馆资源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实践中强化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及讨论发展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及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法治文化和中华一家亲相结合的教学在落实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了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双促进。
(二)缺点反思
博物馆参观环境嘈杂,部分学生可能没听清讲解,影响知识获取。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现象。教学时间把控上,博物馆参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对展品观察思考不够深入。
(三)教学建议
下次参观前准备讲解音频资料,让学生自主收听,确保听清展品信息。小组讨论前明确分工与职责,加强监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前精细规划参观路线,合理分配时间,在重点展品处预留更多时间,可安排学生参观后二次观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