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6版:交流

浅析小学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学策略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三元小学 孙解众

  摘要: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其不仅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塑造和团队协作能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体育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渐渐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线。所以,挖掘小学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已然成为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效果和促进学生平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困生;原因;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状态因身体条件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学生因运动技能水平不高,体能弱,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等原因成为体育“学困生”。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应该积极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给“学困生”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其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帮助其寻求有效的途径,增强运动能力与体能,从而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学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身体素质差异
  小学生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个人之间的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的先天身体状况,例如骨骼的构造和肌肉的种类等,都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如力量、速度和耐力等,都产生了影响。有的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差,体育学习很难达到教学的要求,比如跑,跳项目成绩较差。另外,有些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可能会出现身体发育比较迅速,有些学生却比较落后,这样就会使其在体育课堂中表现不均衡,发展缓慢的学生很容易变成体育学困生。
  (二)教学方法不当
  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好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都是以统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会过多地重视技能的教学,缺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这种“一刀切”的教学策略导致了身体素质较弱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的步伐。
  (三)家庭过度保护
  在现代家庭里,一些父母过分保护子女,制约其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父母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会降低儿童参加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的可能性,造成儿童身体协调性及运动能力培养不充分。在体育学习方面,这些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锻炼基础而很难满足体育课程要求。
  二、小学体育学困生教学策略
  (一)开展分层身体素质训练,弥补学生先天差异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着先天差异。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层身体素质训练就成了填补这一空白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能和运动能力多维度指标对学生进行分级。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重点放在基础体能训练上,比如布置适量短距离慢跑和简单跳跃练习等,每项训练以15~20分钟为宜,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耐力和协调性。对中级学生来说,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复杂性是很重要的,例如进行200—300米的间歇性跑步和技巧性跳绳的组合练习,训练时间可以延长到25~30分钟,每周进行3—4次。对于高级学生,他们会参与更有挑战性的活动,例如小型的耐力越野和综合性的体能拓展训练,每次的训练时长在30~40分钟之间,每周进行2—3次。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法,兼顾学生兴趣与能力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需要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在能力进行深入理解。针对球类运动兴趣较浓而能力稍有不足的学生,我们设计了专项基础球类课程———以原地拍球和抛接球等单纯球类练习为切入点,每练20分钟并辅以少量的规则讲解有助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球类运动的基本内容。对具有田径天赋而又兴趣不大的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开设趣味田径比赛、把长跑项目设计为“校园寻宝跑步”等,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每项活动以30~40分钟为宜。对协调性较好而力量又不够的学生,则安排以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主的课,比如韵律操和瑜伽基础练习等,每堂课大约30分钟,穿插着简单的力量训练动作来促进他们综合体育能力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
  (三)强化家校共育理念,引导家长合理支持锻炼
  家庭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关键的作用,加强家校共育的观念非常重要。学校有责任周期性地为家长组织培训活动,每个学期进行2—3次,旨在向家长传授有关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家长深刻理解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应建立持续的沟通机制,每周至少进行1—2次沟通,以反馈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表现,并共同制定学生在家锻炼的计划。比如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父母可以督促他们每天做15~20分钟仰卧起坐和深蹲等基本体能锻炼,并在周末安排30~40分钟户外活动,比如骑车和公园慢跑。
  总之,对待“体育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我相信只要正确分析原因笔,并积极地寻求转化的对策,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们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力营造良好活动氛围、积极寻求家长参与合作,才能让这一特殊群体在体育锻炼中感受成效、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春蕾.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2024(43):13-14.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