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写诗的乐趣

  

范世林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近年来,我对诗歌的热爱从萌芽到茁壮生长,在写诗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收获了许多难以言喻的乐趣与感悟。
  起初,我的诗歌兴趣不过是浅浅的溪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汇聚成河。2022年5月,应中国新闻出版报原总编辑张芬之、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邀请,担任新建立的北京“诗情画意唱和群”群主,这成为我诗歌之旅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写诗的热情如燎原之火,一发而不可收拾。在诗群的三年时光里,组织整理推荐30多组、800余首群诗在国家级诗歌网站和传统媒体刊发,自己也撰写了300多首(篇)各类诗歌,在众多媒体发表,收获了读者和群友的好评。这个过程,满是艰辛,却也充满乐趣。
  写诗最大的乐趣之一,在于学习与成长。写诗督促我不断学习。为了写出好诗,我坚持阅读大量优秀诗作,在名家的诗句中汲取养分。每一首好诗都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从字词的精妙运用,到情感的细腻表达,再到意境的营造,都让我深挖细掘。向诗人和专家请教,更是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让我明白诗歌中平仄和韵脚的严谨之美,学会如何组织协调美好词句,让语言在笔下如灵动的音符,奏响美妙的旋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不断吸收着知识的甘霖,每一次的领悟都带来成长的喜悦。
  持续动笔写诗,是另一种独特的乐趣。每天坚持写一首诗,无论长短优劣,已然成为我的习惯。这个过程就像一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喜怒哀乐都融入诗句之中。有时候灵感如泉涌,诗句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有时则需要绞尽脑汁,在反复推敲中雕琢每一个字词。记得有一次,为了写好一首描绘春日的诗,我坐在窗前,观察着窗外的景色,从初绽的嫩芽到飞舞的柳絮,从柔和的阳光到婉转的鸟鸣,一一捕捉,细细品味。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言表。在辛勤耕耘中,我看到自己的写作技巧逐渐提升,思想也在不断沉淀,每一首诗都是我成长的足迹。
  对比前后诗作,也是写诗过程中充满乐趣的环节。将后面写的诗与前面的进行对比,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曾经生硬的表达变得流畅,稚嫩的情感变得深沉。与诗人、名家的诗作对比,更是让我看到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对比中,我学习到名家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种对比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在诗歌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写诗不仅让我在文学素养上得到提升,更在精神层面给予我丰富的回报。它让我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好。一朵绽放的花、一抹天边的晚霞、一次与朋友的畅谈,都能成为写诗的素材,让生活变得诗意盎然。同时,写诗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诗群中交流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种因诗结缘的情谊,真挚而美好。
  当然,写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写出好诗、有分量的诗实属不易。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努力学习、不断动笔、经常对比,写诗的水平、能力和质量就会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诗歌创作的技巧,更是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写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带来的乐趣,将伴随我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探索无尽的诗意和远方。
  作者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原副院长、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法制建设促进会会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