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莫问春风

  

黄冬松

  静夜,为一个案件的处理方案,权衡再三,难以作出决断。悄然站在阳台上,凝望。深深的夜色里,只见不远处的树林中,还有几处稀疏的灯火。忽然一阵微风吹过,“遇事不决,可问春风”,不知是谁的主意,春风除了能带给我一丝清醒,问题依然还在萦绕。
  莫问春风,莫问春风。
  日本著名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说:凡墙皆是门。问题之上,只得把目光在法律和事实之间逡巡。
  我在想,遇事不决,先问卷宗。遇到疑难问题,不妨静下心来,理一理自己的思绪,先从阅读卷宗入手。卷宗,是一座富矿,隐藏着诸多的密码。透过纸上的文字,往往可以发现不为人知的细节,而关键的细节,直接决定着案件处理的走向。记得那年,在审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时无从下手,后来回到卷宗本身,在十几本卷宗中,找到了一份补充协议,发现了当事人双方曾经的约定,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一起刑事上诉案件中,对定性产生争议,经过反复阅卷,发现了被告人的一句关键的供述,后来经过核实,最终予以确认,案件得以妥善处理。可见,笨功夫才是真功夫。曾国藩曾说过,“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沉下心,深入地阅卷,仔细地做笔录,养成细致、踏实的习惯,方可摒弃浮躁,日日精进。
  遇事不决,要问规则。我在想,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在事实认定方面,如果产生正向、反向都可以但说不清楚理由的时候,应该是忽略了规则的运用。民事案件,当在事实认定上拿不准的时候,按照民事证据规则认定,总有一种确定的答案;同样,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更加复杂,但是按照刑事证据规则认定,也只有一种最后的结论。模棱两可的背后,是对规则的模糊或者漠视。“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法律职业的魅力之一,在于事实的认定,民事案件更是如此。对规则的理解和把握,在规则指引下的选择与确定,不仅仅是智慧和能力,也是品行。“我踩着不变的步伐,是为了配合你的到来——请跟我来!”当我们为认定事实、法律适用迷茫时,请坐下来,听一听规则的召唤。
  遇事不决,要问高人。这些年,有幸认识了一些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刑事审判等领域的专家、教授,在感知他们真诚、务实、热心、通达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折服。当我遇到疑难问题向他们求教,高手们总是直击本质,迅速找出问题症结,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者思路。即使不能当场答复,他们也会在深入研究后给我回复。曾经遇到一个新类型的问题,纠结良久,还是无解。一位北京的专家只用了五分钟就分析得透彻、到位,使我茅塞顿开。君子当借力而行。所以,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自己高度和能力不够时,不妨多请教专家,不仅能获得他们的智力支持,也能学习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思考的深度。
  遇事不决,要问哲学。哲学,让你认清自己,通过观照内心从而认识世界。哲学,通过体系化思维让人迅速抓住本质。哲学使人深刻,哲学使人灵活,哲学使人精练,哲学使人通达,哲学使人真正地谦逊。哲学的实用价值,让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与转换中,最终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从事法律职业,如同厨师,把一堆原材料,通过刀工、火候控制和调味技巧,奉上一盘智慧大餐。更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为你把脉,开出一剂处方。而这正是玄妙之处,同样类型的案件,有的人处理得乱七八糟、一地鸡毛,有的人处理得井然有序、皆大欢喜。这,需要哲学的引领,更需要练就一身内功。哲学,用感性帮助我们选择,用理性帮助我们思考。在群体的喧嚣声中,不孤独,无哲学。或者即使身处闹市,也时刻保持孤独的清醒和独立。尼采曾有惊天一问:孤独,你配吗?值得我们反思。
  遇事不决,多问内心。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无论是画出一幅倾城的画作,还是随手涂鸦,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别人的评价如同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指南针。办案中,遇到价值判断,我们要形成自己的结界。所谓结界,源自梵语,原指通过特定的仪式或力量在一定空间内形成的保护层。在事实判断之上,面临着价值判断,往往是最为艰难。如何选择?这,不止于术,还有法,还有道。与其纠结,不如归去,静静地,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犹如在雪夜,在星光下,静听雪落。当你说服不了自己,最好暂缓作出决断,再想一想,自古以来,什么东西最为长久?什么东西能让人在心里铭记?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能问心无愧?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