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示范初级中学 贾晓丽
一、教学背景
纵观整个教育体系,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起点,而力学是构建物理思维体系的关键板块。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既抽象又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生已掌握摩擦力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在物体加速运动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摩擦力本质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摩擦力在物体加速运动中的作用,形成关于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清晰物理观念,能够准确阐释生活中的相关力学现象。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与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其掌握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经历设计、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及分析论证等探究过程,锻炼动手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摩擦力在物体加速运动中的具体作用,掌握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加速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不同情境下摩擦力对物体加速运动的影响,尤其是静摩擦力在物体加速启动阶段的作用,以及从微观层面理解摩擦力产生机制与物体加速运动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巾、棉布、小车、细绳、滑轮、钩码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视频、动画演示、相关物理现象图片,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推箱子时,一开始难推动,推动后变轻松,继续用力箱子跑得更快。大家想想,这里涉及哪些学过的物理知识。学生:可能和摩擦力有关。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深入探究摩擦力在物体加速运动中的作用。
(二)知识回顾
教师:先回顾摩擦力知识。谁来说说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教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实验探究
教师:下面通过实验探究。先用弹簧测力计拉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大小,这利用了什么原理?学生:二力平衡原理。教师:在木块上加砝码增大压力,再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学生操作、记录数据)。学生:示数变大,说明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教师:把木板换成毛巾,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再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学生:示数也变大,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深入探究
教师:刚才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现在探究物体加速运动时的情况。用小车、细绳、滑轮和钩码组装装置,让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加速运动。大家思考,此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与运动方向相同还是相反?学生: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教师:那如何测量此时的摩擦力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不能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了。教师:对,可通过测量钩码重力间接分析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忽略绳子和滑轮摩擦力,钩码重力使小车加速,同时小车受木板摩擦力。我们改变钩码数量,观察小车加速情况,分析摩擦力作用。(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分析)。
(五)理论分析
教师:从实验看到了小车不同的加速情况,现在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小车加速时合力不为零。对小车受力分析,它受重力、支持力、绳子拉力和摩擦力。水平方向上,绳子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使小车产生加速度。增大钩码数量,绳子拉力增大,小车加速度和摩擦力怎么变化?学生:加速度增大,摩擦力不变(大部分学生回答)。教师:没错,只要小车与木板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就不变。把小车换成长方体木块,在木板上加速启动,木块受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学生:静摩擦力。教师:启动瞬间,木块相对木板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滑动,所以是静摩擦力。那静摩擦力方向怎样?对木块加速运动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学生:静摩擦力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同,是使木块加速运动的动力。
(六)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总结一下。摩擦力在物体加速运动中,有时是阻力,如小车在木板上加速滑动;有时是动力,如长方体木块加速启动时的静摩擦力。分析摩擦力作用,关键要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明确运动状态。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摩擦力对物体加速运动的影响有了更好的认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验操作环节有的学生对仪器的组装及操作不够娴熟,影响了实验进度和数据的准确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理论分析中,类似于静摩擦力对加速启动的影响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些同学很难理解,后面可以借助于动画演示这种比较形象的手段来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