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5版:探究

《平行线的性质》趣味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

  

山西省万荣县城镇中学 乔林娜
一、教学背景

  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的重要阶段。《平行线的性质》作为几何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后续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传统几何教学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推导,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设计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探索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成为本次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对平行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从判定到性质的逆向思维转变,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同时,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对趣味性、直观性的教学活动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数学抽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抽象出平行线的性质,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逻辑推理: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借助图形,理解平行线性质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直观想象素养。数学运算: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构建平行线模型,运用性质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区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理解性质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纸条、剪刀。

六、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段铁轨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铁轨,它们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平行。”教师:“那铁轨之间的枕木又有什么特点呢?枕木与铁轨相交形成的角又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二)探究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纸条和剪刀。教师:“请大家用纸条剪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再用第三条纸条去截这两条平行线,观察所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可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小组活动开始,学生们动手操作、测量、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测量发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教师:“其他小组有不同结论吗?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经过再次验证,学生们确认上述结论。
  (三)理论推导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图形。教师:“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了这些角的关系,那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证明呢?比如同位角相等。”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我们之前学过平行线的判定,能不能借助判定来证明性质呢?”学生尝试回答,教师逐步完善证明过程,板书:已知:直线a∥b,直线c截a、b。求证:∠1=∠2(同位角相等)证明:假设∠1≠∠2,过点O作直线a',使∠EOB =∠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又因为a∥b,且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a与a'重合。所以∠1 =∠2。同理,引导学生推导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
  (四)知识应用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练习题:例1:如图,已知AB椅CD,∠1 = 110毅,求∠2、∠3、∠4的度数。教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解题思路?”学生1:“因为AB椅CD,∠1和∠2是同位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所以∠2 =∠1 = 110毅。”教师:“非常好,那∠3和∠4呢?”学生2:“∠2和∠3是对顶角,对顶角相等,所以∠3 =∠2 = 110毅。∠3和∠4是同旁内角,因为AB∥CD,同旁内角互补,所以∠4 = 180毅-∠3 = 70毅。”教师表扬学生,并强调解题规范。
  (五)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生活中平行线性质应用的实例,如楼梯扶手、伸缩晾衣架等。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学生积极发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学生3:“平行线的性质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教师:“那我们是如何探究这些性质的呢?”学生4:“通过动手操作、测量,然后进行理论推导。”教师强调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七、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对积极参与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练习评估:通过课堂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作业评估: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趣味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中,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性质的推导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再压缩一些,留给知识应用和拓展延伸更多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