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市河津中学 徐建华
摘要:运用问题驱动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联系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现实情况,教师应当格外重视问题驱动法对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基于明确的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和方向,在适合学生的数学课程教学环境中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当前,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面临一定的挑战,教师应当把握问题驱动的核心要求结合教学重点设置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高中数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教师应当把握好高中生数学学习基本特点,积极推进问题驱动法在数学课程中的灵活应用,在明确的任务导向下帮助学生强化思维体验,让行之有效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了有效运用问题驱动法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一、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问题驱动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联系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基本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将问题驱动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改进策略及思路,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为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整体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基于问题驱动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考虑到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通过对问题的灵活应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合理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保障高中数学课程中学生个性化发展。联系基本的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在突出数学教育应有价值的情况下,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一)结合教学重点设置问题
合理设置问题是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应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考虑到目前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在问题设置中突出数学教学的相关要求,真正明确教学重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以问题驱动为基础的数学课程中,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方面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并且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出发调整教学策略,在问题导向下,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实施,让行之有效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问题
创作情境是对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创新尝试,根据目前高中生数学学习基本情况,教师需要考虑到创设情境的核心价值,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根据学生基本学习表现调整策略及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在情境中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策略,从高中生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出发不断推进情境化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教学素材的工具,从而有效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知识探究中进一步增强综合学习体验。在情境化教学环境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优化,基于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不断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开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面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合作探究为主要途径,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碰撞,在合作学习中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为后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保驾护航。问题驱动法的实际应用应当尊重学生学习表现,根据学生能力素质差异进行分组管理,在合作交流中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共同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基于合作探究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认知更加深入,基于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教师应当把握数学教学重点改进问题驱动法的应用思路,在问题设计、问题呈现以及问题探究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确保问题驱动法在数学课程中运用效果的有效提升。唯有如此,高中数学才能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面落实问题驱动教学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初世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浅析[J].高考,2024,(15):74-76.
[2]林晶.新课标视角下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三).赤峰红旗中学,2024:244-248.
[3]梁伟.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