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6版:交流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创新思考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实验小学 白青青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度变革。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传统教学模式面临互动形式单一、个性化不足等挑战。本文以“技术赋能教育”为视角,探讨AI与英语绘本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其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提升作用。

一、传统英语绘本教学的困境与AI机遇

  传统英语绘本教学面临互动形式固化、资源适配失衡、情境创设不足等瓶颈。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分析、虚拟交互和数据驱动决策,为突破教学困境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一)传统模式局限性
  在传统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线性讲解模式,以人教版《PEP小学英语》配套绘本课为例,教师逐页解读图文内容,学生参与局限于举手回答预设问题。某区教研数据显示,60%的课堂互动时间不足8分钟,且75%的问题属于事实性复述,缺乏批判性思维引导。这种单向传输模式难以激活语言运用能力,尤其在低龄学生群体中,注意力集中时长仅为12-15分钟。统一化教学导致资源适配失衡,如某城乡结合部小学使用《典范英语》3a级绘本时,23%的学生已掌握80%词汇,而15%的学生仍需借助图片理解核心句型。纸质绘本的静态呈现方式限制了语言情境构建,以《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中“AttheZoo”主题为例,58%的学生在课后测试中混淆动物特征词汇,因缺乏多感官体验支持。
  (二)AI技术的教育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智能分析系统通过语音识别(ASR)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实时捕捉学生发音特征。如科大讯飞“智慧课堂”系统,能通过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分析,精准识别/i:/与/ I/的发音差异,并生成可视化音素对比图。虚拟交互平台基于Unity引擎构建多维互动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牛津阅读树》露营故事,通过手势操作与虚拟角色互动完成“寻找失踪的指南针”任务,EEG脑电波监测显示大脑琢波活跃度提升。数据驱动决策运用项目反应理论(IRT)构建认知诊断模型,“一起作业”平台通过3PL模型分析答题数据,自动生成能力雷达图,使教师教学设计与学生能力匹配度提升。

二、AI赋能英语绘本教学的创新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互动、多模态资源和认知诊断,创新英语绘本教学模式,提升语言习得效率,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优化教学决策。
  (一)智能互动提升语言习得效率
  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开发的“AI绘本对话系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互动局限。该系统集成《牛津阅读树》Stage1-3共120本绘本,构建了包含语音交互、认知反馈和激励系统的多轮对话架构。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与AI角色进行角色扮演,系统实时分析F0曲线评估语音流畅度,计算MTLD值检测词汇复杂度,当检测到“Shegoedtothepark”等错误时,会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生成语法提示卡,并推送难度梯度递增的修正选项。数据显示,系统每周自动生成327条个性化反馈,教师据此调整课堂活动设计,使实验班过去式动词正确率从41%提升至76%。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内置的“语言探险家”徽章体系,通过游戏化机制将学习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成长轨迹,学生平均每周完成15次对话,较对照班多6次,课堂提问参与度提升2.3倍,形成“输入-反馈-强化”的完整学习闭环。
  (二)多模态资源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
  多模态技术的应用为语言学习创设了立体化场景。以《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为例,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Vuforia引擎扫描绘本,触发3D动态场景。在《ABusyDay》主题教学中,学生扫描绘本后可操控虚拟时钟部件,通过拖拽指针完成“Whattimeisit?”的问答训练,系统记录每个动作的响应时间,生成时间表达熟练度热力图。情感计算技术的融入使学习过程更具人文关怀,基于FERPlus数据集训练的微表情识别模型,能捕捉学生困惑时的皱眉表情,自动推送关键页解析视频,使学习挫败感发生率下降。多模态输入输出的创新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力,在《TheLittleRedHen》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模拟母鸡劳动过程,系统运用OpenPose姿态识别技术生成故事分镜动画,并基于Transformer模型自动匹配英语旁白,这种具身认知模式使词汇记忆留存率提升。
  (三)认知诊断优化教学决策
  基于DINA模型构建的阅读能力诊断框架,实现了教学策略的动态调优。以《典范英语》5a级《JungleShorts》为例,系统通过2PL模型分析前测数据,将学生分为基础组(n=8)、进阶组(n=15)和拓展组(n=7)。基础组学生在阅读时,系统自动增加图片提示密度,每2页插入1个词汇图解;拓展组则推送跨文本比较任务,要求对比《JungleBook》电影片段与绘本的叙事差异,这种差异化策略使学生阅读效率提升。系统预设的12种教学策略模板,如针对“预测能力”薄弱学生的“KWL图表法”,通过知识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逻辑链条;针对“词汇推理”不足的“CLIL跨学科教学”模块,将科学课动物特征知识与英语绘本词汇学习融合,使相关词汇掌握率提高。教师通过系统生成的能力雷达图,可精准定位学生认知盲区,如某学生在“情节预测”维度得分低于阈值时,系统自动推荐“故事山”思维导图工具,指导其进行结构化思考。

三、结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提供了创新可能,但教育本质仍需回归“以生为本”。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技术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在技术理性与教育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实现“技术赋能而不替代”的教学革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