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曲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张丽
摘要:道路施工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给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带来潜在的威胁。所以,如何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有效地落实到道路施工之中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道路施工;环境保护;生态恢复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愈发受到关注。传统的道路施工方式注重工程进度和成本的控制,给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可逆转的损害。从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到施工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从堵塞自然水系到蚕食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为突破这一 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窘境,寻求科学高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迫在眉睫。
一、构建施工期污染防控与源头治理技术体系
在道路施工全周期中,扬尘、噪声及废水排放等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环境质量。鉴于传统施工模式在末端治理方面存在的局限,需要建设以过程控制为主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在控制扬尘的过程中,可以联合使用智能雾炮系统与扬尘在线检测工具,利用激光散射技术来实时检测PM2.5和PM10的浓度,一旦数据超出了设定的阈值,系统会自动激活高压雾化喷淋装置,从而生成50-100μm级的水雾颗粒,以实现精确的降尘效果。还使用了新型的抑尘剂对土方作业表面进行了固化处理,这种处理后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在地面上形成0.5—1mm的致密壳层,从而有效地抵抗风力引起的起尘。噪声控制需要建立三维声场模拟系统、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传播路径进行预测、声敏感区域安装可拆卸的声屏障等,它的吸隔声复合结构由微穿孔板和玻璃纤维棉复合而成,降噪系数可达到0.85或更高。在处理施工废水时,应该建立一个分级的处理系统,并配备三级沉淀池和化学絮凝设备。通过加入PAC、PAM等絮凝剂,可以将SS的去除效率提高到90%或更高,经过处理的中水可返回道路基层养护和绿化灌溉。
二、集成生态敏感区施工避让与原位保护技术
在道路选线阶段,需建立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整合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模数等12项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控制区和协调建设区。针对无法避开的生态敏感区,要进行原位保护技术集群。在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采用了根系透气铺装系统,并安装了直径为1.5m的蜂窝状透水混凝土基座。此外,还内置了PVC通气管道和地下根系监测传感器,以确保满足树木的呼吸需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建设围堰隔离系统和水质净化装置并利用生态浮岛技术栽培芦苇和香蒲等挺水植物来利用根系生物膜的作用清除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同时设置人工潜流湿地强化处理系统,其砾石填料层与植物根系形成复合过滤介质,对COD去除率可达60%以上。野生动物通道设计要利用动物行为模拟软件并结合目标物种迁徙规律,建立不同宽度、坡度的生态廊道将仿生植被毯布设于通道表面,它的三维网状结构能够模拟出自然地表的形貌,便于小型动物的通行。
三、运用施工迹地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
施工结束后,需建立基于土壤-植被-微生物协同修复的生态系统重建方案。在土壤改良中,要进行重金属污染的诊断和修复,利用电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在污染区域建立直流电场,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定向迁移,通过同时种植如东南景天这样的超积累植物来进行植物提取,可以将修复周期缩短30%。植被重建需要建构乡土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利用生态位互补原理进行耐旱和耐瘠薄的物种筛选。例如利用豆科灌木和禾本科草本混合种植的技术,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在进行微生物修复时,应当接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菌群制剂,这包括固氮菌、解磷菌等多种复合菌株。将菌剂与有机肥共同施用,可以使土壤酶的活性提升超过40%。在边坡保护技术中,三维植被网护坡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PP材质的网垫与客土混合,形成了立体的植生层。通过与液压喷播设备的配合,实现了种子、肥料和保水剂的精确配比,从而使种子的发芽率能够超过95%。同时安装生态袋挡墙系统并利用可降解椰纤材料装填种植土构成阶梯式绿化结构。
四、结语
道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全周期污染防控,生态敏感区防护,施工迹地修复等措施,既可以有效减轻道路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今后,需要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并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以确保交通事业优质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道路施工生态保护技术体系,达到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交通领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群峰,高忭,汪鸣泉.城市道路施工阶段碳排放估算模型方法及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25(01):107-112+149-150.
[2]任发亮.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3):100-102.
[3]吴宗霖.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管理及道路养护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