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5版:探究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荷花》教学案例

  

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学校 徐丽丽

  一、教学案例背景
  《荷花》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大自然中的可爱的生灵,语文要素有三方面:1.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2.体会优美生动的句子;3.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生字词的教学任务,并且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案例为第二课时的一个环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想象画面,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二、案例事件
  (一)读课文想一想:画出你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老师:大家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边做出批注。生默读课文。学生1:我认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作者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很有画面感。老师: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学生1:因为荷叶圆圆的,颜色是碧绿的,形状和大圆盘很像。老师: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2:我能想象这句话中描写的荷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因为句中“挨挨挤挤的”,“一个个”,都说明荷叶数量很多。老师:非常棒!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出现一片荷塘,荷叶挨挨挤挤,层层叠叠。(教师播放荷叶的图片)是不是仿佛看到了文中描绘的景象?学生:是。老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学生:再看“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为什么用“冒”字,而不用“长”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冒”字更能体现荷花努力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老师:说得太好了!这一个“冒”字,让荷花的形象跃然纸上。老师:谁还找到优美生动的句子了,请举手发言。学生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老师: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学生3: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荷花不同的姿态。老师:对!现在请大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画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稍作停顿)谁能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生描述画面,教师适时点评。学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瓣花瓣儿。这是正要开放的荷花儿的样子。学生: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这时的荷花儿全开了。嫩黄的莲蓬露了出来,粉红色的花瓣儿映衬着嫩黄的莲蓬,格外显眼。学生: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裂开似的,这时的荷花儿还是骨朵儿,还没有开放。但是即将开放。似乎有东西从里边把它快要撑炸了。
  (二)仿照第二自然段,写写自己喜欢的植物
  老师:请你仿照刚才描写荷花的这个排比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出示课件(月季花,桃花,菊花)。学生1:桃花开了,那粉红色的花朵一朵挤着一朵,挂满了整个枝头。有的全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只张开了半张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老师:谁来点评一下。学生4:他说的是个排比句,但是不优美,不生动,没有原文好。要是再能加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就会更加优美生动。学生3:我来说,桃花已经开了不少,那粉红色的花朵一朵挤着一朵,挂满了整个枝头。有的全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只张开了半张脸,像个害羞的小姐姐,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密密麻麻的,像吊坠一样缀满枝头。老师:这个句子真美!还有人想说一说吗?学生2:金秋时节,各种颜色的菊花开放,有的只展开了几片花瓣,宛如一个个小绣球;有的已经半开,细长的花瓣微微卷曲;还有的完全盛开,硕大的花朵层层舒展。老师:孩子们,你们真棒!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菊花的不同姿态。其实菊花颜色各不相同,根据菊花的颜色咱们也能展开联想,写一写。学生5:公园里的菊花开了,有白的,有绿的,有黄的,有红的,颜色各不相同。学生6:我来说我能比他说得更优美。公园里的菊花开了,颜色各不相同。有的菊花儿雪白雪白的如雪一般,有的菊花火红火红的,如火一般,有的菊花儿是黄的,像金子一样,有的菊花儿是绿色的,如同一块儿翡翠。老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
  (三)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老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学生:大自然!老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学生:因为荷花池的景色就像一幅画,而且荷花是活的,充满生机。老师:理解得很到位。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出如此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赞美,齐读第3自然段。
  三、教学案例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案例反思
  本课的教学渗透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以课后题为抓手,完成了本单元的三大要素的教学,本单元的习作部分的题目为:我的植物朋友,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随堂小练笔,仿照《荷花》第二自然段,写一样自己喜欢的植物。为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做热身,降低了写作难度。为我们后面的习作做好了铺垫。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想象力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在课堂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