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芮城县南街小学 张松
摘要: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自然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价值,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自然教育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直接感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对于学生今后成长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基于小学体育课堂实际,探讨自然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户外拓展课程开发路径。
关键词:自然教育;小学体育;户外拓展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运动参与度较室内提升37%,且自然元素的融入可显著缓解注意力缺陷问题(Sobel, 2016)。然而,我国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仍存在“重器械,轻自然”“重视技能,忽视经验”的倾向,户外拓展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设计框架。在自然教育理论由“接触自然”到“共生关系”的范式演变过程中,怎样把森林、山地等自然场域改造成体育教学资源,建构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命题。
一、融合自然元素的课程内容设计
自然教育强调将生态系统的节律与特性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感官唤醒与环境互动实现身体认知的重构。小学体育课程设计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线性逻辑,利用自然物形态、质地和运动规律作为灵感来源,把自然元素作为运动技能载体进行抽象。
以三年级“森林探险”体能课为例,教师可选取校园后山缓坡区域,利用散落的鹅卵石、蕨类植物与交错树根设计复合式运动路径。把大小不等的鹅卵石排成“能量石阵”,让学生用单脚跳的形式沿着石面运动,观察石缝内苔藓生长形态,同时达到平衡;借助斜向蕨类植物丛建立“穿梭隧道”;学生需要侧着身子屈膝低姿态穿过,体验叶片对肌肤触觉刺激;凭借树根盘结而成的自然阶梯,在识别不同树种根系纹理差异的前提下,带领学生通过蛙跳的方式层层穿越。教师通过动态调整课程推进过程中自然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组合模式,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力的发展,使自然环境的随机性变为教学过程中可控的变量,从而达到运动技能训练和自然认知双向赋能的目的。
二、利用自然场域的教学空间构建
自然场域的独特教育价值在于其非标准化的地形特征与生态多样性,能够为体育教学提供差异化的挑战情境。教师需要抛弃对于人工器械的倚重,在自然空间中进行深度勘探和教学化改造来建构有层次梯度运动实践场域。
比如,在五年级“山地定向运动”课程中,教师可选取城郊丘陵区域,以溪流走向、岩石分布与植被群落为参照,设计包含地形测绘、路线规划与体能挑战的综合任务。同学们手拿简易罗盘和地形图需要在确定页岩断层方向的前提下,规划出最短攀爬路线,并通过山核桃树分布密度来判断土壤湿度来调节行进节奏。教师事先将“能量补给卡等”埋在松针堆积的地方,让学生观察蚂蚁巢穴的位置来猜测卡片埋藏的深浅,从而徒手挖掘获得任务道具。过芦苇荡的时候,教师布置了“静音行军”的难题,要求学生借助地形遮蔽物,一边分辨风声和同伴脚步声之间的区别,一边维持低姿态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时监控环境变量(例如风向的改变、日照强度的变化等)调整任务难度,引导学生在复杂自然环境中整合地理知识、运动技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使教学空间和学习目标深度耦合。
三、依托自然规律的活动周期规划
自然教育强调顺应自然时序构建教育场景,通过捕捉季节更迭、昼夜交替中的动态元素,将体育课程与生态节律深度耦合。教师可以采用“周期拆解、情境重构、体能适配”的三阶段策略,将大自然的法则转变为教学的机会,从而打破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让运动强度,项目类型和自然周期产生共振,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于环境变化感知力的提高,也建构了体能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于此,在小学春季课程中,教师可利用惊蛰至谷雨的物候特征,将晨间体能训练与自然观察融合。每天的晨跑线路都是沿着校园周边的自然步道进行,教师们事先安排好了沿途的观察点,有刚抽出嫩芽的柳枝,有打破泥土的春笋,还有扇动翅膀的候鸟。学生在慢跑过程中需完成“自然打卡”任务———用身体模仿观察到的动植物形态(像柳枝伸展,春笋破土姿态)。每周选取一个物候主题,设计动态拉伸组合:以“蒲公英飘散”为灵感编排旋转跳跃动作,用“蚯蚓松土”引导核心肌群训练。教师以调整路线长度和观察点密度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耐力和肢体控制能力。当晨跑中学生自发地探讨候鸟迁徙路线后,教师顺势导入地形跑训练并采用缓坡来模仿山脉地形,使学生加强腿部力量的同时适应自然坡度的变化,达到体能训练和自然认知双向渗透。
四、结语
自然教育理念为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将自然元素引入体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其对自然的敏感度和认知水平。在未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自然教育理念的应用,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活动内容,形成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体育教育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同时为其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宁龙.户外课堂助力“体育+思政”融合教育[J].教师,2025(06):162.
[2]童剑锋.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24(0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