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昱含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众多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本文聚焦生成式AI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剖析其“助力”与“替代”的双重效应,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成式A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效应
科技的浪潮不断翻涌,生成式AI异军突起,其依托海量数据、先进算法架构与强大算力支撑,深度影响着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深度挖掘生成式AI“助”的积极效应,又要规避“替”的潜在风险。
一、由“助”启思:生成式AI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赋能
生成式AI通过技术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辅助性支持,主要体现在知识生产、教学实施与思维培养三个核心环节。
助知:知识整合与呈现的创新。AI能够快速聚合分散的理论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政策文件与社会实践案例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智能化的分类与关联,使理论概念转化为更直观的图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帮助大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知识吸收效率。
助教:教学流程的精准升级。技术革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支持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策略。AI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差异,自动生成分层级的学习任务与练习题库;同时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实时解答疑问,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教学设计与价值引导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助思: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复杂议题的讨论中,AI可同步提供多元视角的参考资料,辅助学生建立对比分析的逻辑框架,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警“替”危机:生成式AI引发的异化风险
技术赋能与价值风险始终相伴相生,当技术应用超越合理边界时,技术可能从“辅助工具”异化为“替代主体”,导致教育本质的消解。
替知:知识权威性的消解。AI生成内容的不可控性可能会影响政治理论的严肃性与准确性。例如,算法训练数据若包含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可能导致出现核心概念的解释偏差。
替教:教育主体关系的失衡。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引发三重矛盾:教师的教学主导权被算法推荐机制削弱,课堂互动中的人文关怀被程序化应答替代,个性化培养目标被标准化评价体系压制。当AI接管教育的核心环节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将会受到极大挑战。
替思:思维能力的隐性退化。答案的便捷生成功能可能助长大学生的思维惰性。当AI能够即时提供完整论述框架时,自主思考的深度容易被压缩,政治表达的原创性可能让位于技术包装的“模板化输出”,最终导致价值内化过程流于形式。
三、平衡之道:构建以人为主导的协同机制
应对生成式AI的双刃剑效应,需在赋能与规制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筑牢价值底线。建立政治立场坚定的AI训练数据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内容设置优先级;开发意识形态的审查工具,对生成内容进行实时筛查与修正,确保技术输出过程中的政治安全性与内容准确性。
第二,明确人机分工。形成“教师把控方向—AI辅助执行—学生深度参与”的协作链条:教师负责教学目标制定与价值判断,AI承担信息检索、流程优化等技术性工作,学生聚焦理论理解与思维训练等核心环节。
第三,强化主体能力。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高校教师的三重素养,即技术工具的批判性使用能力、AI生成内容的政治鉴别能力以及人机协同的教学创新能力,确保教育者始终牢牢掌握育人过程的主导权。
四、结束语
生成式AI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本质上是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价值性辩证关系的时代映照。唯有坚持“以助强本、以防抑替”的原则,在技术应用中始终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方能使人机协同既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又成为价值传承的稳定器。这既是应对智能技术浪潮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尚趁.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北京教育(高教),2025,(04):15-18.(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