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霍东学校 安璐
摘要: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基础。本文从语感的定义和小学生语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入手,探讨了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加强朗读训练和创设语言情境两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和真实的语境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直觉和表达兴趣,促进其语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能力;朗读训练;语言情境;语文教学策略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感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感知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语言的节奏、情感、结构等要素敏感且易于接受,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提升其语感能力,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题。
一、语感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是指个体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语义关系和语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与直觉判断能力。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直觉,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能力。从语言学角度看,语感体现了个体对词语搭配、句式结构、语音语调等语言规律的潜在掌握和自发应用能力;从教育学角度而言,语感则是学生在长期语言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对语言美感、逻辑与情感色彩的整体感受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语感不仅影响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水平,还与语文综合能力紧密相关,它贯穿于阅读、写作、听说等多个语文学习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深层次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心理与认知基础,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阶段性特征。在心理发展上,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渐向抽象逻辑过渡,他们对声音、节奏、语言情境等有较强的感知力和模仿力,乐于通过朗读、讲述、游戏等方式参与语言实践,易于在情境中获得语感体验。在认知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不断增强,尤其擅长积累词汇、感受语境中的情感变化,这为语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生语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低年级学生多以语音节奏感受为主,逐步过渡到对句式、语义和语言美感的整体把握。若能在这一阶段给予系统的引导与训练,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语言直觉与表达能力。因此,小学阶段是语感能力培养的黄金期,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朗读训练,提升语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性策略。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对语言节奏与语感的敏锐感知。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齐读增强语言节奏感,分角色朗读提高语言表现力,诵读经典提升语言的音韵美和文化品位。通过有计划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够在声音的回响中感知语言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效果,增强对语义、句式结构和语境的整体把握。同时,教师要特别注重语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停顿、重读等语音技巧体会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情感变化,使其在有声语言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体验。这种沉浸式的语言感知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其后续的阅读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语感基础。
(二)创设语言情境,激发语感认知
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是激发小学生语感认知的有效途径。相比于抽象的语法讲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更能激活学生对语言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情景视频、配图绘本等形式,将文本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语言的节奏、结构与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时,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对话、小剧场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语言融入真实语境中运用,让他们在表达与交流中体会词句的使用习惯和语境适配性。这种“沉浸式”的语文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参与感,也提升了他们对语言内涵的敏锐度,有助于语感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语言中学语言”,从而实现语言感知到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自然过渡。
三、结语
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长期的、系统的教学引导与实践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和创设语言情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感知能力,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语感基础。唯有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体验和积累,才能实现语感的自然生成和持续提升,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彩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751.
[2]杜登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家长(上旬刊),2021(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