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听父讲,芒种格外忙。
农事耕种累,中午始息晌。
丰收辛苦换,锄刨补禾秧。
强忍炎光灼,最难觅清凉。
芒种亦收忙,收种麦飘香。
抱树蝉声噪,池蛙鼓鸣狂。
披星锄在手,戴月打麦场。
田园皆秀色,夏景入华章。
瓜果香味浓,禾秧豆谷晃。
骄阳似火烧,万物茁壮长。
这是我根据小时候农村生活记忆总结芒种的五言句。
记得农耕文化中,芒种节气的谚语这样讲道: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第九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
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林清玄在《六月芒种》中写道:“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
有时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多么美丽的初夏风景!
芒种时节,陶醉在“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田园诗境中,怡然自得。但你是否知道,芒种的美景其实是农家“忙”出来的。
没有下过地种过田的城里人,没有炽热地渴望过“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人,怕是永远感受不到“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的紧张,永远也感受不到“芒种忙种,连收带种”的辛劳。芒种,种下了一个金黄色秋季五谷丰登的愿景。
小时候,我们村的土地是很让邻村人羡慕的,沟地、坡地、河滩地,可种玉米、谷物、小麦、豆类。记得当时在众多粮食作物中,玉米、谷子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也是当时种的最多的。为了以后吃、用更方便,村民会在地里套种各种小杂粮。
收完麦子都已经够累了,但人们不敢喘息一下,就立即忙着备种,今天点豆,明天安瓜,后天种菜,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村民常说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田家少闲月,六月人倍忙”。芒种时节,夏熟作物需要收获,秋收作物亟待播种,春种作物要加强管理,真可谓“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成熟的小麦,若遇风雨最易倒伏、落粒、发芽霉变。为了不让成熟了的麦子毁于一旦,农家人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晴好天气,抢割、抢运、抢打、抢晒。真是“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
麦粒还未归仓,农民便又开始加强田间管理,除草、松土、打药、剔苗、灌溉……
庄稼人要想清闲,只有等到秋收以后,冬小麦种上了,才可以在家里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过几天晒太阳,享悠闲的日子。
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还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如今,还得出门打工挣钱。仔细想想,农民们一辈子真不容易。
芒种,在作家和城里人的眼光里,是一个美丽节令的画面。而在农民眼中,则是辛劳耕作的一个小片段。
芒种,忙种。在靠天吃饭的时日,农民流下辛勤的汗水,磨出厚厚的老茧之后,他们既收获着幸福,更憧憬着希望……
芒种田间昼夜忙,
锄禾打麦顶骄阳。
蝉鸣蛙鼓催人急,
汗透衣衫盼粟香。
作者:农行山西省分行 杜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