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3版:观点

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

  

宁波大学 张苗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探讨从认知到情感等层面培育家国情怀的具体路径,旨在为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家国情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一、在语言里看见家国:具象化解读中的文明认知
  《圆明园的毁灭》中一组组数字承载着文明之痛。在窦老师的课堂上“2300多年”“458.9公顷”“3天3夜”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被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坐标系。通过“圆明园面积相当于10000个人民大会堂”的具象换算,学生首次直观地感知到“万园之园”的恢弘气势;借助“半分钟烧毁一幅名画”的细节想象,3天3夜的燃烧时长仿佛成为文明消逝的倒计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明被毁灭的速度之快、损失之惨重。最精妙的是“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重构。从“金碧辉煌的殿堂”到“先秦青铜礼器”,学生在排比复沓中完成双重认知:既是对圆明园物质形态消逝的凭吊,更是对文化载体消亡的深度共情。雨果“属于人类的奇迹”的评价引用,瞬间拓宽了文明保护的格局。窦老师借此引导学生超越民族仇恨,思考“为何侵略者的后代也在反思”,让中国之痛升华为人类文明之殇,在学生心中种下文明共同体的责任意识。这种从具体损失到抽象价值的思维跃迁,正是家国情怀的理性升华。
  二、在情感里触摸家国:叙事张力中的价值共鸣
  窦老师对“辉煌-毁灭”的叙事建构极具张力。先以雨果“恍若月宫”的文学想象勾勒圆明园的文明巅峰,从“蓬莱瑶台”的仙境之美到“先秦青铜礼器”的历史厚重,让学生在文字中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灿烂;继而用“150年建造/3天烧毁”“5200亩恢弘/ 一片灰烬”的数字对撞,配合无声的大火视频与“残灰犹共晚烟飞”的诗句吟诵,将“不可估量的损失”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明断裂之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明毁灭的残酷与无情。当学生凝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的句式复沓时,其情感已从对侵略者的愤怒升华为痛惜文明消逝。更深刻的是窦老师对责任的引导。当学生哭喊“我想修复圆明园”时,她没有停留在情绪安抚,而是抛出“如果你是当时的士兵”的追问,让情感在历史假设中落地。有学生说“我会用身体挡住火把”,另一个学生则理性反思“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负”。这种从感性痛惜到理性担当的引导,正如课堂实录中窦老师的点睛之笔:“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而我们的思考要持续一辈子———如何不让文明的悲剧重演?”李大钊诗句“残灰犹共晚烟飞”的介入,用文学语言强化文明断裂之痛,避免学生停留在表面的愤怒,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不能重演的深层思考。
  三、在行动里践行家国:角色代入中的责任建构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设计了多维度的角色代入。从“假设你是决定战和的皇帝”到“假设你是守护宫门的士兵”,每个角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责任维度。当学生说出“即使是百姓,也该团结起来搬运文物”,或是“作为皇帝应改革强军而非逃跑”,本质上是在历史情境中完成责任具体化的认知重构。窦老师借此揭示核心逻辑:家国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由每个小我的选择与行动编织而成。正如晏子的“不钻狗洞”是个体尊严的坚守,最终汇聚为齐国的外交体面;圆明园护园士兵的血肉之躯虽是微小个体,却承载着文明守护的宏大使命。这种教学策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角色假设(皇帝、士兵、百姓),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如果我在场”的情境推演,使家国责任从他人的故事变为“我的选择”。当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国家尊严始于每个个体的不妥协”的共识,便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责任人的身份重构。
  四、教学启示:在语言与精神共生中培育家国自觉
  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语言细节为基石,借数字具象化与句式重构,挖掘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以情感体验为引,通过故事铺陈与情境渲染,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之火;以角色代入为径,引导学生从个人到国家进行心灵联结,使家国责任具体化。她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扎根于语言的细腻解读,让文字成为触动学生心灵的媒介。在情感的波澜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承载的历史厚重与民族情感,从而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意识。同时,通过思辨探究,推动学生从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担当,将家国情怀升华为对文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最终促使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转化为他们可触摸、可践行的价值认同,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守家国责任,传承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超越”理念下的深度建构与智慧表达——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07,(07):19-23.
  [2]李吉波,崔秀东.“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观窦桂梅其人其课有感[J].语文教学通讯,2007,(30):39-41.
  [3]朱国新.创意教学:“走近”到“走进”——读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J].语文知识,2017,(18):22-24.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