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 谢文静
摘要:五阶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心理学,分析了五阶教学法“回顾—关联—输出—凝练—升华”的理论基础与结构特点,并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与流程设计三方面,探讨其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五阶教学法;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提质增效”和“素养导向”双重转型的挑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五阶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引起教学实践者的关注。其“回顾—关联—输出—凝练—升华”的结构不仅符合物理学科的逻辑体系,也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一、五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结构特点
(一)教学理念来源
五阶教学法的提出,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情境的重要性。五阶教学法正是通过“回顾—关联—输出—凝练—升华”五个阶段,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实现从理解、应用到迁移的螺旋式上升。其理念与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注重通过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和反思总结,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其深层次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五阶结构解析
五阶教学法以其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特点,为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实施提供了科学路径。其第一阶“回顾”,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复习相关旧知,激活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第二阶“关联”,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生活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探究兴趣,激活学习动机;第三阶“输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通过模型构建、实验探究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推理与操作能力;第四阶“凝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对解决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物理概念、公式及思维方法,提升抽象概括能力;最终的第五阶“升华”,则强调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或复杂物理问题中,促进深度理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五阶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重构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实施五阶教学法,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重构。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需求,将教学目标分解并嵌入五阶教学流程之中。具体而言,在“回顾”阶段确立知识再现与认知激活目标;在“关联”阶段设置问题引导与思维触发目标;在“输出”阶段确立探究能力与建模表达目标;在“凝练”阶段聚焦于知识建构与方法提炼目标;在“升华”阶段则应聚焦知识迁移、综合运用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发展。
(二)教学内容组织
在五阶教学法的框架下,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系统整合与分层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推进和深度拓展。教师需围绕力学、电磁学、热学等重点模块,将相关知识点有机融合到五阶任务中:在“回顾”阶段梳理基础概念与前置知识;“关联”阶段引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输出”阶段组织探究活动、设计实验任务或数学建模促进知识应用;“凝练”阶段聚焦物理规律的总结和通性通法的提炼;“升华”阶段则联系现实生活或科技应用,设置开放性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理解力,也提升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流程设计
在五阶教学法指导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流程应遵循“回顾—关联—输出—凝练—升华”的层层推进逻辑,构建完整、高效的学习路径。课堂导入阶段以“回顾”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图示、讨论等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奠定学习基础;随后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实验视频展示或现实案例分析,引出“关联”阶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其构建新知识的认知图式;在“输出”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建模、实验或交流,鼓励协作与创新;紧接着的“凝练”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归纳解题策略、抽象出物理规律或方法模型,提升理论水平;最后在“升华”阶段,设计与现实相关的开放性应用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迁移到生活或跨学科场景中,完成知识的实际运用与能力的综合提升。此流程不仅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生成力。
三、结语
五阶教学法以其科学的结构、明确的阶段目标和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的理念,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它不仅优化了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效能,还促进了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艺惠.“五环”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7):65-67.
[2]杜仓明.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实施路径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