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观察

客观看待 合理疏导 青少年厌学拒学情绪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牵动着每个家庭,关乎祖国未来。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学业压力增加、亲子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化以及信息爆炸等带来的冲击,让部分青少年厌学拒学情况有所加重。业内人士指出,厌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阵痛”,但也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之一,要客观看待、合理疏导,对症状较重的孩子,需推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联合共治,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主治医师黄懿钖对厌学问题同样感触颇深。她介绍,为应对儿童青少年厌学及心理问题多发趋势,医院早在2021年就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后于2023年设置心理医学科,包括学习困难门诊、心理行为门诊、孤独症评估门诊、多动症专病门诊、情绪障碍门诊、心理咨询门诊,均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学习困难门诊每天基本是满号状态。
  “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及社交软件等,与父母关系紧张,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发展不足,逐渐出现厌学、拒学现象,情况严重的孩子还会自我伤害。”黄懿钖说。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北京、江苏、浙江、重庆等多地医院均开设了厌学、学习困难相关门诊,开设城市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城扩展,不少门诊“一号难求”。
  业内人士透露,厌学不一定就代表有心理和精神问题,但如果严重厌学,甚至休学、自伤,则会对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厌学,既不能污名化,更不能轻视。
  据南京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杭跃跃分析,厌学首先是对学习有一种厌恶的感觉,进而表现出请假或休学等行为。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比如,部分家长过度焦虑孩子的未来,进而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同时这也与社会关注与曝光度增加、现代心理咨询和精神检查手段的提升息息相关,让以前一些沉默的问题浮出水面。
  受访业内人士也提醒,对于部分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已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要高度重视,尽早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到医院治疗。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没能及时关注到孩子出现问题。北京某医院精神科医生透露,目前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仍然不高,干预、治疗不及时,导致一些孩子被拖成重症。
  提升家庭和学校预防能力。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研员林静表示,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支持,让他们学会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及时帮助孩子纾解压力,让家庭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减震器、过滤网。在家庭教育中要增加灵活性,提升家庭容错度,成绩之外,从更多维度评价孩子。
  分类施策,精准及时干预。黄懿钖建议,对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老师要多疏导、关心,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出现某些症状但还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可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疾病发生;对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儿童和青少年,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规范进行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据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