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热点关注

沟通的力量

——浅谈《非暴力沟通》

  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沟通的目的是要建立联系,而不是要获得胜利。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等等。
  从语言的暴力到心灵的沟通。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我们却经常将其发展为一种“暴力”的工具而非心灵的桥梁。书中讲述的非暴力沟通不是要求我们妥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以更加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从而实现真正的沟通目的。马歇尔在书中提到当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我们通常报之以防卫,回避或攻击。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评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从而进行“由衷地给予”。“疏离生命的语言”,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与羞愧,而非发自内心。“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评论,人们便不那么容易真正听见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反而会听到批评,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体会与表达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更是教育我们的重要两课,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价值观或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我们越能将自己的感受与需要相连,他人就越容易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第六章“提出请求,丰盈生命”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提出请求,却没有首先表达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尤其是在人们以问话的形式提出请求时,要让他人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即便在他人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接下来讲述“以同理心倾听”“同理心的力量”正好顺应前面的章节,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袒露自己。第九章“爱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都说爱人先爱己,我们要有爱自己的能力。以同理心倾听自己,我们就能听见行为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一旦和自己建立了充满同理心的连结,我们就能宽恕自己。最后“充分表达愤怒”“化解冲突,调和纷争”“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解放自我,协助他人”“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这几方面都是良好沟通的方式方法,非暴力沟通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通过观察、感受、需求、需要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沟通的力量,感受爱。  

彭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