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始载于《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本草衍义补遗》等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临床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瘰疬、咽痛、肺痈、肠痈等。蒲公英属于药食同源,野生资源丰富,人工栽培也有较大规模,是我省道地药材之一。
蒲公英以全草入药,多在夏秋二季花初开时采收。采收后的蒲公英需先经过产地初加工成药材,再进入中药饮片或制剂生产企业,作为原料生产药品。
传统产地初加工方法存在生产条件简陋、加工效率低下、加工周期长等问题,势必造成有效成分流失,影响药材质量。而趁鲜切制工艺,即按照传统加工要求将采收的新鲜或未完全干燥的中药材切制成片、丝、段、块、瓣等,再经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标准化(DB 14/T3310-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蒲公英》)生产,减少有效成分流失,保障药材质量和药效,降低加工环节中外源性污染风险,促进了中药材质量的全面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蒲公英趁鲜切制,需经过清洗、晾晒、切制、干燥、筛选等工艺流程。通过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工艺参数,由此得到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优质产地片。(崔小芳 畅秋菊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