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假是学生放松身心的黄金期,但也暗藏消费陷阱、打工骗局和补习套路。面对花样翻新的骗术,如何擦亮双眼、避开风险?本期我们将聚焦暑期安全,剖析常见套路,提供实用防骗指南,助您远离陷阱,让假期更安心、更精彩。
莫让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
家住太原市的陈先生最近有点上火,暑假刚开始没多久,他就发现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中,原本精心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被孩子轻易破解。“先是卸载软件,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被发现后又和同学合伙租用成年人账号,真是防不胜防。”陈先生一脸无奈地说。明明开启了青少年模式,怎么还能随便更换实名信息?
今年4月,国家网信办升级推出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旨在给孩子们上网加把安全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平台或游戏厂商并未严格执行未成年人模式,审核宽松、轻易被绕过等问题时有发生。
实名认证漏洞百出
限制功能形同虚设
无独有偶,太原市的赵先生最近发现,他给上初中的儿子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几个回合就被孩子破解了。赵先生告诉记者“先是在短视频应用软件上,孩子卸载重装后换个账号登录,限制就消失了。”“后来孩子又用手机的应用分身功能,复制出不受限制的新应用。”
更让赵先生没想到的是,在一些社交软件上同样存在问题,在微信中,未成年人模式也挡不住“聪明”的孩子。“本来是验证码登录,孩子有手机号,直接改了密码就解除了限制,最后我只好换成独立密码才解决问题。”赵先生苦笑着说。
类似的情况应该每个家长都不会陌生,记者在多个投诉平台上发现,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利用家长或亲友的身份信息,轻松绕过了游戏和社交软件的实名认证。有家长发现,即使开启了未成年人模式,某些短视频平台的充值入口和借贷功能仍然默认开放,缺少明确的风险提示。
灰色产业悄然滋生
租号代解花样翻新
围绕破解未成年人模式,在网络里悄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在闲鱼上记者注意到,以一款即时对战游戏名称为等关键词,很容易找到提供租号服务的卖家。虽然页面上写着“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的提示词,但随后记者以购买为由,咨询客服人员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客服人员表示:“登录后基本不会再刷脸验证,其实不管是不是未成年都能玩。”
为躲避监管,这类交易还转向了更隐蔽的渠道。此前曾有媒体公开报道,在QQ群里或是贴吧内,每天都有大量租号信息在流动。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平台中,“求破青少年模式”的求助帖不在少数,评论区回复中则不难看到,“私聊”“50米帮解”等暗语。
一位自称可提供“代解人脸”服务的网友表示,支付20元后,他就可以发来一套所谓的“申诉话术”,通过反复提交特定文案,即可解除限制。“坚持5到8天,成功率很高”,他这样保证。他还告诉记者,如果嫌麻烦可以使用更高级的“异地过人脸”服务,系统更难发现。
多方合力筑牢防线
家长更需以身作则
《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表明,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大关,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渗透率超过97%。在当今高度互联的时代,作为与数字技术共生共长的“网络一代”,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已成为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暑期作为青少年网络活动的高峰期,其上网的具体内容、方式、时长以及消费行为,始终牵动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在暑假期间使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网保持高度关注实属情理之中,但无需过度忧虑。一方面,暑假是孩子们从紧张学业中暂时解脱、休整身心的宝贵时期,适度的线上娱乐和放松有其合理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丰富性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元化价值,如辅助学习、拓展知识视野、进行社交互动等。因此,面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核心课题,关键在于各方——家长、学校以及网络平台——如何协同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和规范管理。
家长少刷手机,多陪伴孩子,做好榜样。与其依赖技术限制,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技术限制终归是辅助手段,真正的防护锁在家长手里。
本报记者曹翀
警惕高薪诱惑 防范求职陷阱
7月19日,一则“被骗至缅甸失联高考生已找到”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了大众热议。学生被骗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暑期正是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落入不法分子“陷阱”的高发阶段。如何甄别骗局已然成为全民共同谈论的课题。
“轻松赚钱”背后藏深渊
小鹏大学刚毕业,不想再花家里钱,于是想着尽快找到工作。一家位于太原市的公司开出月薪7000元的工资,向小鹏抛来橄榄枝,他十分欣喜,觉着这个工作不仅对口还轻松,而且薪酬对比下来也很可观。
一开始,小鹏以为是自己幸运,能够如此顺利入职。没曾想,从6月初到现在已过去一月有余,公司丝毫没有要发工资的意思。小鹏好奇地询问为数不多的同事,这才知道,其实对方也仅仅只比自己早来两个月,同样没有领到公司一分钱。得知消息的小鹏对公司彻底失望,下一步打算辞职。
其实,与小鹏有类似遭遇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在各大求职软件上浏览时,很容易轻信对方标的“高薪”。然而,在实际工作后会发现,每月其实只发微薄的薪水,更有甚者像小鹏所在的公司一分钱不发。
“白嫖”劳动力的骗局已然够可恶,但我们的身边却充斥着另一种恶劣的手段——“兼职”变“帮凶”,学生成犯罪链条“工具人”。
“日结300元,只需代购手机卡”,类似的广告你是否也刷到过?看似零成本背后却隐藏着犯罪的陷阱。如果犯罪团伙利用你所办的电话卡实施诈骗,你也会因涉嫌“帮信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此类案件中,犯罪团伙以“兼职”“实习”为幌子,专门针对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群体。据晋中市太谷区人民检察院7月20日公布的涉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办理情况调查分析显示,在涉嫌帮信犯罪的120人中,年龄集中在19-40岁之间,占比75%,其中在19-30岁之间的人数最多,达到52.5%。
为避免落入犯罪分子圈套,我们应更加警惕,注意凡是要求提供银行卡、身份证、支付账号的“兼职”都是诈骗;声称“无风险高回报”的工作需警惕;网络转账记录要留存,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莫让“淘金梦”变“噩梦”
“月薪5万,包吃住!”听到这样的诱惑你是否会心动?小王的室友一直在找工作,刚面试完就兴奋地与小王说他面试成功了,他们整个部门都要到泰国。
话音刚落小王心里总觉得怪怪的,没有正式入职为何直接就通知到泰国?如果是因为公司订单太多需要扩建,也不应该将他们这些刚面试还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送出国。
种种疑云让小王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网上被骗,在海外被人身控制的例子历历在目,因此他将顾虑与室友说了出来,希望他再慎重考虑。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天媒体报道引发关注的暑期打工被骗到境外失联的学生至少有7人,都是高中生与大学生,失联时间集中在六七月暑期开始前后。
据了解,2021—2023年接报的海外务工诈骗案件中,85%的虚假招聘指向东南亚地区。他们大多以“高薪宽松急招”并且报销食宿交通费为诱饵“免费出境旅游”“帮忙带货”等方式诱骗出境。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针对持续高发的跨境务工诈骗案件,我国多部门联动出击,通过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国际合作等组合拳,构建海外务工安全防护体系。
作为个体,我们也要学会防患于未然,签订正规合同,并明确工作内容。同时,不应盲目被“高薪”诱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儿”,出境务工务必通过商务部认定的正规渠道。
见习记者高皓月
暑期报课遇上套路 理性才能守住钱袋子
“您家孩子报暑假班了吗?”这句问候在太原的公园、社区里常常听到。但不少家长却望而却步,因为近年来从“包分配”的虚假承诺,到随时跑路的“韭菜班”,骗局不断翻新,却总能精准击中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与学生提升自我的焦虑。
学习诈骗的常规套路
五花八门的骗局看似杂乱,实则暗藏规律。暑期培训暗含陷阱通常遵循“三步套路法”,环环相扣让人防不胜防。
第一步是“画饼诱惑”。利用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打出“名校师资”“签约提分”“不过退费”等夸张宣传;针对学生群体则主打“低投入高回报”,比如“免费学技能”“兼职月入过万”“包就业分配”等,用短期可见的利益勾起报名欲。更有甚者会制造紧迫感,宣称“限时优惠”“只剩3个名额”,诱导消费者仓促决策。
第二步是“合同埋雷”。当家长或学生动心后,签订合同时会故意使用模糊表述。比如“提分承诺”只写“显著提高”却不明确具体数值,“包就业”仅约定“推荐工作”却不保证薪资和岗位匹配,“退费条款”则暗藏“不可抗力”“个人原因不退”等苛刻条件。有些机构甚至不签正规合同,只开一张手写收据,为后续耍赖留下空间。
第三步是“履约耍赖”。一旦收到费用便开始敷衍了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承诺的“名校教师”换成刚毕业的大学生,课程时长随意缩减,教材教具偷工减料。当消费者提出质疑时,要么以“学习需要过程”拖延,要么以“是你自己不努力”推卸责任,最终要么直接失联跑路,要么要求“加钱升级课程”继续圈钱。
从警惕到行动 筑牢防骗防线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家长选择有办学许可证的正规机构,查看教师资质证书,不要轻信“保过”“包就业”等绝对化承诺。
掌握实用防骗技巧至关重要。首先要“三查资质”:查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查教师是否有相应资格证书,查机构过往的学员评价和投诉记录等。
其次要“慎对付费”:凡是要求“提前交高额押金”“一次性交全年费用”的要格外小心,这类机构很可能是为圈钱跑路做准备。缴费时尽量选择对公账户,保留好合同、票据、聊天记录等证据,便于后续维权。
守住钱包,更守住对教育的理性认知。这个夏天,当防骗意识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必修课”,当理性消费取代盲目跟风,那些虚假的承诺自然会失去市场。
见习记者武亦洁
反诈提示
暑期青少年上网时间增加,网络诈骗风险上升,需警惕同城交友、游戏福利、兼职刷单等诈骗诱饵。请牢记:
“三不”原则:不点“免费领”链接,不加陌生好友,不说验证码、密码。
“两立即”铁律:遇恐吓立即关屏幕,被威胁立即喊家长。
务必牢记:真警察不会通过QQ/微信办案,不会要验证码,不会让你用家长手机操作,不会让你共享屏幕。